針對兩性的刻板印象存在已久:女性理科思維更差?更加感性?男性應該更加“陽剛”?所有這些針對不同性別的固定標簽、成見將我們框在了一個固定的發展框架里,并確保兩性的分工不會重疊。
但這些理論站得住腳嗎?背后是否有任何科學支撐?日前,Sarika Cherodath博士追溯到了子宮內大腦形成的瞬間,來探尋男女的大腦是否生來就不一樣。
1.胎兒時期大腦的兩性異形
子宮內胎兒的默認計劃是發育成女性。為了推翻這一點,讓胎兒發育成男性,需要一小段 DNA 或男性“Y”染色體中稱為 SRY 區域的基因的幫助。
該基因按照默認計劃抑制女性生殖部位的發育,并決定男性部位的發育。該事件僅在胎兒發育后 6-8 周左右發生。(是的,所有人類在誕生之初都是女性!)
一旦 SRY 基因的這種隱喻性的性別“開關”開啟,它就會以多種方式影響我們的生理機能,我們的神經系統也無法免疫。結果,男性和女性的大腦發育略有不同,這被稱為“性別分化”。
這個過程在男性和女性的大腦中產生了明顯的特征,就像生殖系統的區別一樣。這些特征被恰當地稱為“性二態”。
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脊髓中稱為“球海綿體”(SNB)神經元的一組神經元。這個群支配男性生殖器官的肌肉,已知男性該肌肉比女性更發達。
在女性胎兒中,這些神經元會經歷“細胞死亡”或凋亡,而在男性胎兒中則不會受到影響,從而形成致密的球海綿體核。同樣,據報道,一種叫做杏仁核的結構的體積有利于男性。這種結構與嗅覺區域(處理氣味)密切相關,它調節行為(例如對男性女性信息素的反應)。
相比之下,女性在一種稱為藍斑核的結構中發育出更多的神經元和體積,藍斑核負責與壓力相關的行為和喚醒。這有助于了解發病率較高的冒險行為導致致命的后果:一方面是男性冒險行為的高發生率導致了致命的后果,另一方面是女性壓力和焦慮相關疾病的高發生率。雄性進化為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這提高了它們在求偶時“競爭上崗”的可能性。
這些例子清楚地表明,大腦中大多數“性二態性”病例已經進化為使生物體能夠執行各自的生殖行為和相關功能。
2.成人大腦中性別之間的解剖學差異
除了兩性大腦的固有差異外,成年后是否會出現差異?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通過比較兩性成年人的大腦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男性和女性之間觀察到大腦解剖結構的幾個總體差異。眾所周知,男性的大腦比女性大 10%,而且也更重。這種差異在出生時的性別之間很明顯。
然而,這主要是由于身體身材的差異,并且在比較相同體重的男性和女性時往往會消失。
3.性別之間的行為差??異及其與大腦的聯系
綜上所述,男性和女性大腦的確略有不同。例如,眾所周知,大腦使用的情緒處理、視覺空間和攻擊策略因性別而異。但這些差異與一般智力的差異沒有任何聯系。
不幸的是,這些往往被誤解為一種性別優于另一種性別的形式,并經常被用來強化現有的性別刻板印象。這種現象如此普遍,以至于人們為這種現象創造了一個新的術語——“神經性別歧視”(Neurosexism)!實際上,那些“女性數學更差”、“女性更加敏感”的言論,在科學上都沒有表現出顯著的兩性差異。
最近一項研究了 2000 多個大腦的研究表明,性別之間的大多數行為差異與他們的大腦結構只有微弱的關聯。該研究還指出,大多數觀察到的大腦差異是由于大腦大小的差異,因此必須謹慎解釋。最近對過去多年關于行為和技能性別差異的研究的回顧聲稱,大多數差異與文化、環境和個體差異等因素有關。
也就是說,男女大腦之間確實“天生”有著差異,然而社會中的性別差異,更多是來自“后天”成長環境、文化環境的影響。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編譯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abc.com/humans/is-there-such-a-thing-as-a-male-and-female-brai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