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斯德哥爾摩研究中心
據初步計算,全球市場上有 350000 種不同類型的人造化學品。其中包括塑料、殺蟲劑、工業化學品、抗生素以及其他藥品。這些都是全新的“實體”,由人類活動創造,會對地球生態系統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害。每一年,有大量這些新實體進入環境。
近日,在一項新研究中,斯德哥爾摩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首次對化學污染進入環境的速度作了量化評估。
科學家通過他們所謂的“行星邊界框架”,即星球界限模型的9大指標來研究這個問題。他們指出,自1950以年來,人造化學品的生產增長了 50 倍。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至目前水平的3倍。其中,僅塑料生產在2000~2015年間就增長了79%,而且約80%的塑料最終進入了環境。
研究結果表明,化學污染已經同土地流轉、氮磷循環、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損失一樣(2015 年得出的結論),遠超穩定臨界值。
科學家呼吁,化學品污染的趨勢正在危及地球系統,應該立即采取措施來阻止這種趨勢。其中,轉向循環經濟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該研究論文題為“Outside the Safe Operating Space of the Planetary Boundary for Novel Entities”,已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stockholmresilience.org/research/research-news/2022-01-18-safe-planetary-boundary-for-pollutants-including-plastics-exceeded-say-researcher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