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新冠肺炎有關嗅覺或味覺喪失遺傳風險因素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最新發表的一篇遺傳學研究論文,揭示了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后個體是否易產生味覺或嗅覺喪失癥狀的遺傳風險因素:位于兩個基因UGT2A1和UGT2A2附近的這一基因座,與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后產生任一癥狀的幾率升高11%有關。
中疾控:已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建立特異性核酸檢測方法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表示,中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仍然有效。中國疾控中心已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建立了特異性核酸檢測方法,并持續針對可能的輸入病例及關聯的本土病例開展病毒基因組監測,有利于及時發現可能輸入或關聯本土的奧密克戎變異株。
兩院院士評選“2021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2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于2022年1月18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8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使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動態,對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
美國將開設全球首個用于科學與技術交易的 NFT 平臺
根據 Chemistry World 網站消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數據和人工智能平臺 RMDS Lab 計劃在 3 月底前建立全球首個科技知識產權(IP)的非同質化代幣(NFT)市場。NFT 是存儲在區塊鏈上的數據單位,作為藝術、游戲及其他領域 IP 的一種認證和交換方式,已經愈受歡迎。RMDS 進入 NFT 市場的目標是將科學家與投資者聯系起來,將科技 IP 與相關收藏家、投資者、科學愛好者聯系起來,旨為科技項目提供新的籌資渠道,以及加速技術轉讓。
我國發現2022年首顆近地小行星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近日發現一顆正在向地球飛來的近地小行星。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其編號為2022 AA,預計它將于2月4日飛掠地球。這也是2022年全球范圍內發現的首顆近地小行星。
湯加火山噴發波及日本 致漁船傾覆、水產養殖設施受損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18日報道,近日,南太平洋島國湯加火山噴發并引發海嘯,日本漁業也受到影響。日本農相金子原二郎表示,截至目前,已收到30艘漁船傾覆或沉沒的報告,此外,裙帶菜等的養殖設施也遭到破壞。
“文昌超算二號”“文昌超算三號”將于近期擇日在海南文昌發射
1月17日,新一代高分辨遙感衛星“文昌超算二號”和“文昌超算三號”衛星在長春成功出廠并前往海南文昌,將于近期擇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據悉,兩顆衛星采用輕量化結構設計、高度集成電子學系統、高分辨率超輕量化相機等創新技術,整星可獲取分辨率優于0.75m、幅寬大于17km的靜態推掃影像,重量控制在40kg量級,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重量、高分辨的特點。
我國首次實現低軌寬帶衛星批產
近日,由銀河航天自主研制的6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正式出廠,這是我國首次批量研制低軌寬帶通信衛星。該批衛星目前已運抵發射場,將于2022年一季度擇機發射。發射成功后,將構建衛星互聯網試驗網絡,可實現單次30分鐘以上的連續通信服務。
上海交大六足滑雪機器人在沈陽完成測試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設計研發的六足滑雪機器人在沈陽完成了初級道、中級道以及與人共同滑雪實驗,通過了穩定控制、智能感知、規劃決策等多方面的測試。該項目獲得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支持。未來,機器人也將成為冰雪運動的重要參與主體,發揮科技優勢,在高山和冰雪環境中開展巡邏、實施救援,幫助人們規避風險,創造舒適安全的冰雪體驗環境。
中修改造完成!遠望5號船順利返回母港
18日上午,隨著最后一根纜繩系緊,煥然一新的遠望5號穩穩停靠母港。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表示,為滿足高密度海上測控需求,提高船舶安全性能,2021年11月底,圓滿完成遙感三十五號衛星海上測控任務后,遠望5號船便前往上海江南造船廠進行船舶中修技術改造。此次靠回母港,意味著遠望5號船中修技術改造順利完成。
世界首例 野生荒漠貓“黃蓉”被救護截指后放歸
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17日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縣放歸一只亞成體雌性荒漠貓,此次放歸是世界首例野生荒漠貓被救護截指后放歸,不僅是一次野生動物救護放歸的成功案例,使得一只荒漠貓成功回歸野外,也為野生貓科動物救護放歸積累了寶貴經驗。
湖北實驗室科技成果轉化“春曉行動”啟動
跑好“第一棒”,確保“開門紅”。為更好發揮湖北實驗室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強化源頭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1月17日,2022年湖北實驗室科技成果轉化“春曉行動”正式啟動。
三疊紀-侏羅紀之交陸地生態系統為何驟變?
在地球已知的歷史上,共發生過五次大規模集群滅絕事件。其中,在距今約2億年的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發生的大滅絕事件導致超過80%的海生生物物種滅絕,陸生動植物亦受較明顯影響。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組成的科研團隊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了來自東亞地區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實錘”了造成三疊紀-侏羅紀之交大滅絕事件的主要誘因是火山活動。
以色列理工學院最新研究:量子計算機也有速度極限
相比于傳統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能達到指數級的提升,但量子計算機受到的速度限制,理論上并不止一個。近日,以色列理工學院團隊嘗試突破量子物理學的邊界,提出并證明量子計算機的速度極限。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地球內部冷卻速度快于預期
瑞士蘇黎世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展示了地核和地幔交界處常見的一種礦物——布氏巖是如何很好地傳導熱量的。實驗結果表明,地球內部熱量的消散速度可能會比之前想象的更快。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的《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上。
同濟大學研發出我國首款無針疫苗注射機器人
同濟大學齊鵬團隊應用世界領先的人體三維模型識別算法及自適應機器人技術,結合機電一體化無針注射器設計,聯合多家技術企業和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共同開發了一款全自動無針頭疫苗注射機器人。17日,該款全自動無針頭疫苗注射機器人正式發布,這也是國內首次發布此項完整技術驗證方案。
臭氧污染導致中國小麥和水稻年產量損失 33% 和 23%
一項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馮兆忠團隊領導的最新研究表明, 臭氧污染導致東亞地區每年大約產生價值 630 億美元(約合 4010 億人民幣)的作物生產損失,其中中國相關損失最高。這一評估包含中國、日本和韓國三種主要糧食作物(小麥、水稻和玉米)的有關產量損失。在該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亞洲重要生產區域的實驗數據,研究了三種主要作物的臭氧暴露-響應關系,并對超過 3000 個監測點空氣中的臭氧進行了測量。研究發現,由于臭氧污染,中國每年平均損失 33%、23% 和 9% 的小麥、水稻和玉米作物。
科學家開發出人工智能乳腺癌偵測儀
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計算機工程師和放射學家開發了一種人工智能平臺,可以分析乳房 X 光掃描中潛在的癌癥病變,以確定患者是否應該接受侵入性活組織檢查。但與之前的平臺不同的是,這種算法是可解釋的,這意味著它準確地向醫生展示是如何得出結論的。
長期服用降壓藥可能會損害腎臟功能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體內代謝產物及某些廢物、毒物,同時經重吸收功能保留水分及其它有用物質。近日,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Virginia School of Medicine)的新研究引起了人們的擔憂,研究表明,長期服用治療心力衰竭和降血壓的藥物,可能會嚴重損害腎臟。
科學家成功證明“超吸收”概念,量子電池或將成為現實
近日,阿德萊德大學的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成功地證明了“超吸收”的概念。超吸收是支撐量子電池的關鍵思想,標志著量子電池或將成為現實。在量子電池中,超吸收的現象將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好處。即擁有的儲能分子越多,它們就能更有效地吸收能量。換句話來說,電池做得越大,充電速度就越快。
中國海洋大學獲批5個2022年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
近日,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公布了《關于確定2022年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資助項目的通知》。中國海洋大學申報的5個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分別作為新申報項目和續期申報項目全部獲立項資助。 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由基金委設立,面向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實施,旨在進一步推動國內外合作培養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加大對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支持。
中山大學助力建設汕頭實驗室
1月15日至16日,汕頭市啟動產學研“面對面”對接活動,舉辦中山大學專場對接會、省實驗室發展交流座談會、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第二屆理事會成立大會,進一步凝聚院士專家人才智慧力量,增強企業創新動力,推進科技創新成果在汕落地轉化,為汕頭加快建設現代化活力經濟特區,在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中迎頭趕上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華能多項管理成果獲國家級和行業級獎項
近日,第二十八屆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2021年度電力創新獎評選結果相繼揭曉,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共有23項管理成果獲獎。其中,瀾滄江公司《突破世界技術難題的流域梯級水電工程項目建設與運營管理》和江西分公司《區域發電企業以精•智為目標的一日經營核算管理》獲第二十八屆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國家級一等獎,《發電企業以“一質兩效”為目標的職工教育培訓管理》等10項成果獲國家級二等獎,獲獎質量和數量均在發電企業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