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震蕩的診斷很難定義,因為常規腦部掃描中沒有顯示出損傷,也沒有明確的診斷測試可用。它通常是根據癥狀和在運動員中與基線測試的比較來識別的。然而,腦震蕩癥狀往往是非特異性的、不可靠的,并且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
近日,有一項新研究,波士頓兒童醫院通過檢測大學運動員的尿液樣本來確定個體是否遭受腦震蕩,并讓研究人員了解腦震蕩診斷的生物學效應。
研究人員表示,在許多疾病中,物理和生物損傷的標志物會進入血液,并且通常可以在尿液中找到。尿液檢測可以盡早且頻繁進行,與其他類型的檢測相比,其成本低廉。
在新冠疫情之前,研究團隊參加了當地一所大學的年度季前賽評估。他們同意以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并根據實驗室制定的協議收集和冷凍他們的尿液樣本。遭受腦震蕩診斷(由運動醫學醫師診斷)的運動員在7天內提供重復的尿樣,然后在受傷后1、3、6和12個月內再次提供尿樣。
團隊收集了足夠的樣本來比較95名運動員的尿液特征:48名遭受腦震蕩的人和47名對照組人群。為了測量蛋白質,研究人員與波士頓兒童泌尿外科的John Froehlich博士和Richard Lee醫學博士合作,使用了質譜,以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研究結果發現,腦震蕩個體的樣本中,IGF-1和IGFBP5(IGF結合蛋白5)的水平顯著降低。由于這兩種蛋白質都被認為在腦損傷修復中發揮作用,因此身體保留而不是排泄它們是有道理的。
另外,研究人員表示,腦震蕩的運動員并沒有表現出高于或低于正常水平的生物標志物,而這些生物標志物與其它類型的嚴重腦損傷有關。
題為Proteomic Discovery of Noninvasive Biomarkers Associated With Sport-Related Concussions的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神經病學》(Neurology)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
https://n.neurology.org/content/98/2/e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