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在崩塌前噴發了大約六個月,隨著該島面積的減少,其三分之二以上的陸地滑入大海。這一事件引發了一場毀滅性的海嘯,淹沒了爪哇和蘇門答臘的海岸線,導致400多人死亡。
伯明翰大學領導的一個小組檢查了附近島嶼的火山材料,以確定塌陷后的強大爆發本身是否引發了山體滑坡和海嘯。他們的結果發表在《地球和行星科學通訊》上。
該小組與萬隆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和英國地質調查局的研究人員合作,考察了噴發物質的物理、化學和微觀紋理特征。他們得出的結論是,與塌方有關的大規模爆炸性噴發可能是由于巖漿系統在滑坡發生時變得不穩定造成的。這意味著這場災難不太可能是由巖漿進入地表并引發滑坡造成的。
這一發現對于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等地被活火山和火山島包圍的人們來說非常重要。
主要作者,牛津大學的Kyra Cutler說:“評估火山的長期變化模式將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火山,這對喀拉喀托火山的重建尤為重要。識別易受影響的地區,同時努力研究非地震海嘯探測,將改善處于危險地區的火山管理戰略。”
該研究論文題為"Downward-propagating eruption following vent unloading implies no direct magmatic trigger for the 2018 lateral collapse of Anak Krakatau",已發表在《地球和行星科學通訊》期刊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2821X21005884?via%3D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