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體晶體是由單分散的、直徑在微米或亞微米級別的無機或有機顆粒,在重力、靜電力或毛細管力等作用下組裝形成的二維或三維有序陣列結構。它是一種有價值的納米材料,廣泛應用于化學和生物傳感以及光電器件中。然而,在合成膠體晶體時,科學家們一直局限于高對稱性設計。
近日,在西北大學和密歇根大學的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首次展示了如何打破膠體晶體的對稱性,并制造出低對稱的膠體晶體。
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使用表面涂有DNA的金屬納米粒子來制造晶體。DNA充當可編碼的鍵合材料,將它們轉化為所謂的可編程原子等效物 (PAE)。這種方法對晶格的形狀和參數提供了卓越的控制,因為納米粒子可以按照Chad A. Mirkin(研究的主要作者)及其同事先前開發的一組規則“編程”以特定方式排列。
為了打破膠體晶體的對稱性,科學家找到了一種控制化合價的新方法。這是因為,化合價與原子周圍的電子排列有關,能決定原子形成的鍵的數量以及所呈現出的幾何形狀。他們發現,小型PAE可以充當電子等價物,在較大PAE的晶格中漫游并穩定下來。通過調整嫁接到其表面的 DNA 鏈的密度,來改變其電子等價物的價態。
研究人員表示,制造出來的低對稱膠體晶體具有其他晶體結構無法實現的光學特性。它們的催化性能也不同,可能會在廣泛的技術中得到應用。
該研究論文題為“The emergence of valency in colloidal crystals through electron equivalents”,已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1-01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