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間,人們對于購物決定對環境的影響變得越來越敏感,公司也正在對這個趨勢作出回應。
在新冠疫情的高峰期,商品流動慢,有的消費者甚至買不到衛生紙或面粉。但是對于許多被困在家里的人來說,有一樣東西是無窮無盡的,那就是時間。考慮日常行動和選擇的時間增加,更多人開始關注起了他們購買的東西對環境的影響。在疫情之前,消費者開始考慮可持續性。但在普華永道2021年6月的全球消費者洞察力調查中,在所有接受調查的全球消費者中,有一半表示他們現在更加環保。
在2019年全球消費者洞察力調查中,僅有3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選擇可持續產品以保護環境,3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購買包裝更環保的產品,4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盡可能避免使用塑料。普華永道的2021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受訪者對類似問題的回答中,百分比高出10至20個百分點。創意研究平臺Visual GPS與市場研究公司YouGov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也表明,在疫情期間,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轉變。該調查發現,81%的受訪者希望公司在其廣告中具有環保意識,6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正在盡可能將其碳足跡降至最低(一年前為63%)。
在世界各地,企業家和分析家們也在分析,疫情所加速的消費行為中,哪些會持續下去,哪些會消退。普華永道在疫情首次爆發一年多后進行的調查表明,環保消費主義將繼續存在。
包裝公司、零售商和雜貨商也已經注意到他們的客戶對環保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隨著企業在產品、包裝和生產方面不斷推出環保創新,普華永道的消費者數據中的一些細微差別可能會幫助領導者規劃前進的道路。
關鍵調查發現
普華永道的調查顯示,與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亞太地區的消費者更環保。在印度尼西亞,這一比例為86%,而在越南和菲律賓,這一比例為74%。這一趨勢在中東地區也很普遍。在埃及,68%的人說他們更環保,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這一比例為67%。這表明,可持續發展在這些地區產生的反應更大。
該趨勢在人口分類中也有很大的變化(見圖表)。千禧一代的變化最大。在普華永道調查的“核心”千禧一代(27至32歲)中,58%的人表示他們變得更加環保。“年輕”的千禧一代(23至26歲)也是最有可能在購物時有意識地考慮可持續性的人群。Z世代對生態消費主義的態度落后于千禧一代,這可能與可持續方式購物的成本較高或困難有關(見圖表)。
在家工作的人也更有可能是個環保族。半數以上(56%)在家工作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變得更加環保,而在不在家工作的受訪者中只有48%。
以生態創新為主導
消費者可能會繼續接受可持續發展的做法,特別是當公司使可持續發展的選擇更加實惠和方便時。
通過最近與消費品論壇(CGF)的合作,普華永道了解到許多消費品公司和零售商在降低產品對環境影響的同時,也在降低成本。CGF和整個行業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或消除塑料垃圾,盡量減少食物浪費,并提高作物的可持續性。公司正在采取其他有意義的措施,使整個運營過程中更具生態性。
可持續采購的另一個表現是采用新型的耕作方式,如垂直農業(在垂直建筑層中種植作物的做法),以及室內和人工智能輔助耕作。美國零售商克羅格與美國公司80 Acres Farms合作,經營四個室內農場,用機器人每周七天、每天24小時監控作物。80 Acres Farms稱其農場生產的食物是傳統農場的300倍,用水量減少97%,并使用100%可再生能源。
公司也在努力實現可持續的包裝流程。屈臣氏集團是一家國際健康和美容零售商,一直是回收利用的先鋒。該公司在2014年減少了其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產品中的塑料,并率先在香港的瓶裝水業務中使用了再生塑料。
消費品公司也在努力從產品生命周期的開始就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例如,寶潔公司雇用了數百名化學家,他們正在努力研發新的洗衣粉配方,讓衣服用冷水也洗得干凈。
從趨勢到拐點?
我們現在可以清楚地看到,通過研究和宣傳,這場疫情加速了許多消費趨勢,如對產品可持續性的追求。但也許它根本就不應該是一種趨勢,相反,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一個拐點。
隨著對可持續發展的不斷深入,企業將繼續關注那些既能滿足消費者,又有利于企業發展,還能盡可能減少對地球傷害的創新產品。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報告原文:https://www.strategy-business.com/article/The-rise-of-the-eco-friendly-consu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