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成狗?但多熱對于狗狗來說才是熱呢?
炎熱的天氣對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來說是危險的。人類可以全身出汗,但狗只能在爪墊上出汗,這在散發體熱方面沒有多大用處。狗的主要冷卻機制是喘氣,它通過鼻腔和口腔以及那里的毛細血管吸入空氣。一般來說,在沒有運動的前提下不停喘氣是狗狗感到太熱的一個標志特征之一。若出現嘔吐、腹瀉、嗜睡、腳不穩或跛行,寵物主人應及時將狗狗送醫。
人類!你連一只倉鼠都喝不過!因為倉鼠一天能喝21瓶酒
動物王國里到處都是酒鬼,經常有動物誤食發酵的水果而讓自己“爛醉如泥”。而在酒量排行榜上,有一位名列前茅的選手讓所有人都出乎意料,那就是倉鼠。布拉德福德健康研究所的重癥監護顧問湯姆勞頓博士在推特上分享了“小倉鼠的大酒量”:很少人知道倉鼠對酒精的熱愛程度,尤其是15%的乙醇,并且能夠喝下足以殺死一個人類的酒量。如果有源源不斷的酒精供給的話,倉鼠一天能喝20克每公斤的乙醇——相當于一個普通人類在一天之內喝了21瓶酒。倉鼠不僅愛喝,同時是真的能喝,這要歸功于它強大的肝臟,可以過濾掉大部分的酒精,從而減少對身體的傷害。湯姆勞頓博士表示,倉鼠的嗜酒如命程度已經到了研究人員需要開展“倉鼠戒酒”研究的地步了。
讓人避之不及的蛆蟲如何成為破解謀殺案的“英雄”
并非所有超級英雄都穿著斗篷——有些生活在垃圾箱、垃圾堆和尸體上。蛆是蒼蠅的后代,是澳大利亞野餐的禍害,是夏季的滋擾者。然而,這些不起眼的小無腿幼蟲實際上是大自然的抗菌戰士。它們在分解物質中生存和繁衍的能力使它們成為法醫昆蟲學(利用昆蟲解決犯罪的科學)和清潔慢性傷口的新秘密武器。在法醫昆蟲學中,尸體上的蛆蟲是非常重要的“生物鐘”。法醫借助尸體上的蛆蟲來推斷死亡時間。
法國爆發禽流感,超60萬只家禽被撲殺
據法國農業部門報告,法國在過去一個月里撲殺了 600000 至 650000 只雞、鴨和其他家禽,以遏制可能成為該國自 2015 年以來第四次大規模爆發的禽流感病毒。共有26個病毒集群被發現,主要位于法國西南部的鵝肝醬產業主產地。與此同時,其他歐洲國家也正在與一種高度傳染性的流感病毒 H5N1 作斗爭。比利時和英國已宣布爆發疫情,而捷克獸醫周三表示,自上周以來,已有超過 100000 只動物死于該病毒的一個農場將撲殺 80000 只家禽。
實驗表明射水魚可以區分數字
意大利特倫托大學的三名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射水魚可以區分數字。研究人員在水面上擺放了一系列底部有不同數量圓點的盤。他們發現,射水魚只會向那些經過訓練可以識別的點數的圓盤吐口水。研究人員還嘗試改變魚必須選擇的點數,發現魚仍然能夠瞄準正確的圓盤。研究人員表示,這些魚能夠通過計算點數來確定它們應該瞄準的目標。
野馬內部也存在多層次社會結構
據《科學報告》報道,來自京都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國際研究小組使用無人機調查了葡萄牙塞拉達加野馬的“多層次社會結構”。在多層次的社會中,個人被組織成穩定的群體,這些群體與其他群體建立關系以形成更高層次的組織,如家庭、城市等。該團隊在葡萄牙的 Serra D"Arga 建立了一個記錄良好的馬群觀察區。他們的無人機每隔 30 分鐘拍攝一次航拍照片,使他們能夠精確記錄每匹馬的位置以及馬匹之間的確切距離。該團隊的數據分析發現了三個證據:1)小型社會組織或“單位”存在,它們會合并形成更高級別的“馬群”;2)單身群體留在群體的外圍;3)大型“家庭組織”更有可能占據馬群的中心。
天生失明的貓貓是否能準確做到四肢落地?
研究人員此前發現,貓能夠在下落過程中實現身體反轉并四肢落地的機制在于他們的視力和耳朵中的前庭系統。然而研究發現,即便屏蔽了視力,失去了對距離的估算,貓也仍然可以用腳著地。研究人員對天生失明的小貓進行了研究,發現在最開始的25天里,小貓并沒有這種能力。但隨著時間推移,沒有視力的它們也能逐漸在空中反轉,但仍無法實現四肢落地。這表明貓的扶正機制主要與它們的平衡感有關,但視覺在著陸的最后階段發揮了作用。
好險,逃過一劫!10只陸龜從屠宰場中“死里逃生”
近日,據外媒報道,孟加拉國的環保人士已將10只陸龜放生到偏遠的森林中,環保專家試圖在一個因森林砍伐和偷獵而遭受破壞的地區恢復極度瀕危的物種。曾經在茂密的熱帶森林中繁衍生息的亞洲巨龜,幾乎從郁郁蔥蔥的山丘上消失了。漸漸地,為了修建新道路和開發項目,該地區已經沒有植被,而陸龜成為了當地人餐桌上的美食。該地區被釋放的10只陸龜是從屠宰場中獲救后被圈養起來。目前每只烏龜都將配備一個發射器,生物學家將監測它們的動作,對他們實施保護。這種烏龜物種是亞洲同類中最大的,最重可達35公斤(77 磅)。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陸龜譜系之一。
水污染致1000多頭海牛死亡,環境保護署出來挨罵!
2021年,佛羅里達州有1000多頭海牛死亡,其中大部分因為饑餓死于印度河瀉湖周圍,那里大量的藻類污染了作為其主要食物來源的海草。近日,當地環保組織邁出了第一步,就水污染起訴環境保護署,該水污染導致今年海牛因饑餓而死亡的數量達到了災難性的數量。佛羅里達州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賈克琳·洛佩茲(Jaclyn Lopez)表示,由于監管機構未能保護水質,造成數百只海牛死亡,這是可恥的。印度河瀉湖是一個生態奇跡,不僅支持海牛,還支持綠海龜、斯努克、海鰱和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這些海牛的大規模死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之前啟動的一項喂食海牛計劃只是權宜之計,不解決水污染的問題,海牛的生存依舊受到威脅。
不要“以貌取鯊”,兇神惡煞的鯊魚也需要被保護
鯊魚是一種古老的魚類,它們在海洋中游蕩了大約4.5億年。它們棲息在熱帶、溫帶和極地海洋水域,而少數已經適應生活在淡水中。近日,有科學家對澳大利亞水域里所有鯊魚、鰩魚和幽靈鯊物種進行全面評估。研究發現,雖然大多數物種是安全的,但約有12%(即39個物種)瀕臨滅絕。但是,根據澳大利亞聯邦環境法《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只有9種物種被列為受威脅物種。對于鯊魚來說,主要威脅是過度捕撈以及管理不善,例如缺乏捕撈法規、對受威脅物種的保護不力以及國際協議執行不力。研究人員呼吁應立即采取行動保護澳大利亞鯊魚的安全,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來恢復受威脅鯊魚物種。
實驗室成功“造”章魚,而且還能讓它繁殖后代……
近日,海洋生物實驗室(MBL)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成功培養了侏儒斑馬章魚(O. chierchiae)。侏儒斑馬章魚也被稱為"小太平洋條紋章魚",它成年后體型較小,與其它頭足類動物(包括章魚、魷魚和墨魚)相比,更具吸引力,而且更適合用于實驗室研究。大多數章魚都是“生得快,死得早”,而一只雌性侏儒斑馬章魚在其繁殖期內會產下幾批30-90枚的卵。研究團隊不但培育出侏儒斑馬章魚,而且還成功將它進行了多代繁殖。
Credit: Tim Briggs
歡迎回家——龍舌蘭魚回歸墨西哥河流
曾經有一種叫做“龍舌蘭分叉魚”(tequila splitfin)或“龍舌蘭魚”(zoogoneticus tequila)的小魚在墨西哥西部的一條河流中游過,但在1990年代消失了。近日,有好消息稱,科學家和當地居民已經實現了讓自然界中滅絕但在圈養中得到保護的物種回歸其原生棲息地。這種魚二十多年前生活于龍舌蘭火山附近的小鎮Teuchitlán。但由于污染、人類活動和非本地物種的引入,這種魚生存受到威脅。1998年,來自英國和歐洲的環保人士建立了一個保護墨西哥魚類的實驗室,并從水族館帶來了幾對龍舌蘭魚,讓它們繁殖。兩年后,魚的數量達到10000條魚,專家還建造了一個人工池塘養育它們,最終將它們從實驗室重新轉移到河上。魚會被標記,并釋放,最近有科學研究證實,這種魚正在繁衍生息,并且能在河中順利繁殖。
Credit: The Chester Zoo via AP
“大貓”保育計劃:先放一只雄性美洲虎進公園,接著給它配個“美眉”
近日,一只名叫Jatobazinho的美洲虎被釋放到阿根廷的一個國家公園,原因是讓它為瀕危物種計劃出一份力。當地環保組織的人表示,這是今年被釋放到伊貝拉國家公園的第八只美洲虎,但它是第一只成年的雄性美洲虎。Jatobazinho 重約90公斤,棕色皮毛布滿黑點。這只“大貓”在巴西的一個動物收容所呆了一年,直到被送到阿根廷東北部科連特斯省運營的美洲虎重新引入中心,該物種在那里已經滅絕了70年。保護組織表示,由于森林砍伐吞噬了棲息地,南美洲美洲虎的數量在過去20年中下降了25%。現在當地還有計劃釋放在重新引入中心出生的雌性美洲虎,以進一步推進育種計劃。
伊拉克瀕危豹子“自投羅網”,受傷后慘遭截肢
法新社一名攝影師在近日表示,在伊拉克北部山區捕獲了一只瀕臨滅絕的豹子,它因掉入陷阱受傷,而后被截肢。當地有居民表示,豹子襲擊了村莊的羊群,他們失去了大約20只羊。這只豹子在被捕獲之前被麻醉了。專家表示,這種豹子極為罕見,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據悉只有不到1000只存在于野外,另有200只被圈養。當地專家表示,將會對這只豹子進行長期監測,如果它不能回到野外,它就會住在動物園里。
科學家分析204個基因組發現:歐洲釀酒葡萄起源于西亞
葡萄酒與葡萄的品種、品質存在很大關聯。歐洲釀酒葡萄,雖然名字有歐洲兩字,但其實它的起源地并不是歐洲。近日,根據烏迪內大學(University of Udine)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歐洲釀酒葡萄(Vitis vinifera)起源于西亞馴化的食用葡萄和當地野生親屬的雜交后代。研究人員分析了204種葡萄的基因組。他們認為,葡萄起源于亞洲西部的一次馴化事件,很可能是在南高加索地區,隨后與歐洲野生葡萄種群進行了多輪雜交。他們還確定了馴化和育種選擇的遺傳足跡,這些足跡決定了今天用于釀酒的葡萄。另外,研究者還發現野生葡萄和今天用于釀酒的品種,它們的遺傳多樣性水平相似。
我國西藏發現全亞洲最高的秋海棠品種,高3.6米!
秋海棠屬植物是最大的植物屬之一,有超過2050個已知物種。由于大多數秋海棠是小型雜草,所以比人還高的秋海棠出現概率非常低。2020年9月10日,在西藏墨脫縣的調查中,研究員發現了一朵盛開的巨大秋海棠。在檢查了它的花朵后,他們確信這是一個新的物種。研究員從一個只有幾十個個體的小種群中收集了兩個最高的個體并對其進行測量,同時為進一步研究準備了必要的標本。其中一棵秋海棠有3.6米高,其地面莖的最粗部分直徑接近12厘米。迄今為止,這株植物是整個亞洲記錄的最高的秋海棠。
圖源:論文
“光合”藻類如何在黑暗環境中生存下來?科學家揭開了奧秘
與大多數藻類一樣,顆石藻也進行光合作用,并利用太陽能制造食物。然而,小行星撞擊的余波讓地球在數月里都籠罩在黑暗中,這對大多數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來說,簡直就是判了死刑。再加上其他效應的影響,超過90%的顆石藻物種(海洋中一些最有影響力的生物)滅絕了。然而,還是有一部分活下來了。新研究的結果表明,顆石藻可以在沒有光的情況下存活。這就表明,它們必定有另一種方式來產生所需的能量和碳。新研究還揭示了一些顆石藻物種如何使用以前未被認識的有機化合物作為碳源,而不是植物通常使用的二氧化碳。它們可以處理溶解的有機化合物,并立即在稱為滲透壓的過程中利用這些有機物。這些發現,解釋了顆石藻如何在黑暗條件下生存。
我國科學家發現“黑寡婦”脈沖星:正逐漸吞噬伴星,預計1010年后完全摧毀
黑寡婦脈沖星系統的特點在于其主星輻射束直接掃過伴星,導致伴星逐漸被蒸發,因此而得名。近日,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的研究小組利用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黑寡婦脈沖星(Black Widow Pulsar)PSR J1720-0533中發現了等離子體透鏡現象。此外,研究人員檢查了PSR J1720-0533日食附近的偏振曲線,發現在色散測量出現明顯變化之前,發射的線性偏振已經消失。這一現象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在該伴星中存在著一個重要的磁場。這些結果表明,磁場在黑寡婦脈沖星的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此外,研究人員估計該伴星的質量損失率為10-12 M/年,該伴星將在1010年內被完全摧毀。
高溫“富鐵”小行星:地球上1年等于這顆行星上的8小時
近日,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具有一些野生特征的系外行星。這顆名為GJ 367b的系外行星是天文學家使用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調查衛星TESS收集數據觀測的。這顆小行星大約是地球半徑的72%,并且比地球密度更大。研究人員認為,與擁有鐵芯和巖石地幔的地球不同,這顆行星可能完全由鐵構成。這顆行星的溫度也非常高,非常熱。它靠近母星,會受到輻射的影響。GJ 367b的表面在白天可能會達到近1500攝氏度的溫度,這個高溫甚至能融化表面的巖石。軌道只有7.7小時,這意味著在GJ 367b上不到8小時的時間相當于地球上大約一年(365天)的時間。
距地球1200萬光年!科學家捕捉到超大質量黑洞噴發的圖像
半人馬座A是一個巨大的橢圓活躍星系,距離地球1200萬光年。它的最中心有一個巨大的黑洞,質量相當于5500萬個太陽那么大。近日,西澳大利亞的MWA望遠鏡拍攝到了這個超大黑洞噴發的照片。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表示,黑洞噴發是由其“主動進食”而引起的無線電發射,它的噴發跨越了16個滿月的范圍。當氣體和其他粒子落入黑洞時,它就會噴發,以這些粒子為食。黑洞噴出的 “無線電泡”隨后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膨脹,這些氣泡隨后在數億年的時間里不斷增長。據悉,這是迄今為止捕捉到的最全面的黑洞噴發的照片。這張照片,將幫助我們了解更多關于黑洞的知識,比如它如何不斷吞噬周圍粒子。
宇宙中的“流浪者”!天文學家發現70多顆“流氓”行星穿梭于太陽系
在神秘又龐大的銀河系中,大部分行星都圍繞著母星運轉。如果失去了母星的庇護,這樣的行星會被成為“流氓行星”。近日,據外媒報道,有一組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望遠鏡和其它設施,在銀河系中發現了至少70顆新的流氓行星,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流氓行星群。研究人員表示,還有許多尚未被發現的難以捉摸的流氓行星存在于銀河系。可能有數十億顆自由漂浮的巨行星,在沒有宿主恒星的情況下自由“流浪”于太陽系中。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流氓行星可能是由氣體云的坍縮形成的,氣體云太小而無法形成恒星,或者它們可能已經被踢出母系,但具體是哪種機制仍然是未解之謎。
金星生命論卷土重來!生命體或會中和酸性物質,讓金星云層變得可居住
眾所周知,金星不適宜居住,其大氣層中充滿了厚厚的二氧化碳,而且表面的溫度足以融化鉛。金星上的云層也同樣充滿敵意,用硫酸液滴覆蓋著這顆星球,其腐蝕性足以將人類皮膚燒出一個洞。然而,一項新研究卻表明,如果生命存在,它可能會在金星的云層中安家。研究人員模擬了一系列化學過程,他們發現,如果生命以最有效的方式產生氨,相關的化學反應就會自然地產生氧氣。一旦出現在云層中,氨就會溶解在硫酸液滴中,有效地中和硫酸,使液滴相對適宜居住。
彗星頭戴“綠帽子”但尾巴永遠不會變綠?90年理論終于被證明!
柯伊伯帶和奧爾特云時常向我們扔出由冰、塵埃和巖石組成的“銀河雪球”:這些雪球是太陽系形成時46億年前的殘余物。這些雪球也就是我們所知的彗星,在穿過天空時經歷了多彩的變形,許多彗星的頭部會變成明亮的綠色,當它們接近太陽時變得更亮。但奇怪的是,這種綠色的陰影在到達彗星后面的一兩條尾巴之前就消失了。天文學家、科學家和化學家為此困惑了近一個世紀。20世紀30年代,物理學家格哈德·赫茨伯格提出,這種現象是由于陽光破壞了雙原子碳(也被稱為碳或C2),一種由陽光和彗星頭上的有機物相互作用產生的化學物質—但由于碳不穩定,這個理論很難驗證。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表示,找到了在實驗室測試這種化學反應的方法,并且證明了這個90年前的理論是正確的。
戳破英仙座臂錯覺,銀河系某部分可能更蓬松,沒有明顯結構
一項新研究表明,銀河系外的一部分比之前認為的更近似于團塊狀,組織更松散。站在地球上望向天空,一條長帶的就是銀河系,因為我們在它里面,所以只能看到它的側面。如果我們能以超過光速的速度在銀河系平面上方飛行,就會看到一個扁平的圓盤,其旋臂環繞著星系核心。但是,這些旋臂到底是什么形狀呢?被困在地球,沒有鳥瞰圖,需要找其他方法來測量星系的形狀。從地球的位置向外移動,天文學家已經建立了一個鄰近的螺旋臂的模型,被稱為英仙座臂。之前的研究表明,英仙臂具有狹窄而獨特的形狀。然而,新研究表明,英仙臂至少有一部分可能是蓬松的,沒有任何明確的結構。
地球、火星是怎么形成的?研究:由太陽系內部行星胚胎碰撞而來
大約46億年前,一顆年輕而炙熱的恒星(太陽)誕生了。幾千萬年后,形成太陽后剩下的氣體和塵埃云形成了八大行星和其他太陽系天體。雖然科學家未能親眼目睹太陽系的行星是如何形成的,但這個過程留下了一些線索。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的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地球和火星是由太陽系內部材料組成的大型天體“行星胚胎”碰撞形成的,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原始物質起源于木星。科學家表示,地球和火星地殼上的外層巖石與碳質球粒隕石幾乎沒有共同之處,碳質球粒隕石的材料僅占行星組成的 4%。如果早期地球和火星主要是從外太陽系吸積塵埃顆粒,這個值應該高出近10倍。基于此,地球和火星等類地行星是由來自太陽系內部的物質多次碰撞形成的,而不是來自外部太陽系的物質的吸積。
圖源:NASA
“家族”再次壯大!科學家又發現300多顆脈動變星
脈動變星,是指由脈動引起亮度變化的恒星,數量約有200萬個。這些變星亮度的變化,可能是由于恒星體內(自身的大氣層)一會兒膨脹,一會而收縮,這種周期性的變化而引起的。近日,一組科學家報告又發現了300多顆脈動變星,其中有318顆RRL(球狀星團型變星), 8顆異常造父變星。天文學家認為,檢測到的 RRL 是 Ant 2(銀河系的一個低表面亮度矮衛星星系。)成員的一個非常純凈的樣本,因為在類似的距離上,它們不會受到銀河系 RRL 恒星的污染。結果表明,RRL到 Ant 2 的距離約為 404500光年,因此比以前認為的要小。此外,該研究使研究人員能夠確認 Ant 2 確實是一個非常大的星系,并且很可能超出了他們觀察到的區域。
重大突破!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到系外行星磁場
近日,來自美國和法國的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學》雜志中撰文指出,他們利用哈勃望遠鏡提供的數據,首次直接探測到了一顆太陽系外行星周圍磁場的特征。研究人員指出,磁場在保護行星大氣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探測到系外行星的磁場是更好地了解這些外星世界的重要一步。研究小組利用哈勃望遠鏡觀測系外行星HAT-P-11b,這是一顆海王星大小的行星,距離地球123光年。研究人員對望遠鏡收集的該系外行星六次“凌日”(行星從恒星前面經過)時捕獲的數據開展了分析,結果發現了一個帶電碳粒子區域,該區域圍繞著行星,并以長尾的形式從行星流出。他們指出,磁場是這一現象最好的解釋。
圖源:巴黎天體物理學研究所
南極最嚴苛環境中藏著一片“生命綠洲”,在黑暗中生存了近6000年
很長一段時間里,科學家們以為南極洲埃克斯托倫冰架(Ekström Ice Shelf)的厚冰之下除了一片黑暗什么也沒有。然而,根據英國和德國研究人員的一篇新論文,黑暗之下,繁榮的生態系統已經存在了數千年。他們這個黑暗、寒冷、食物匱乏的冰層下發現了豐富的生命,其中包括來自49個不同屬的77種苔蘚蟲。此外,他們還觀察到了了早已死亡的動物碎片,并對它們進行了碳年代測定,以確定年齡。研究人員表示,它們的年齡在距今5800年不等。因此,冰架下可能藏著一個“生命綠洲”,持續存在了近6000年。
格陵蘭氣溫飆升:整個夏季比以往高出10℃
近日,丹麥氣象研究所表示,最近格陵蘭的氣溫飆升,這與專家認為與全球變暖有關的變暖趨勢一致。在首都努克,12月20日的氣溫達到了13攝氏度(55華氏度),而每年這個時候的平均氣溫為-5.3攝氏度。在北部,氣溫達到8.3攝氏度,而季節性平均值通常為-20.1攝氏度。全球變暖讓格陵蘭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溫,整個夏季,氣溫平均比往常高出10度,導致這片廣闊領土上的冰川消失。此外,在某些日子里,冰川損失了創紀錄的80億噸冰,這是以往夏季脫落平均水平的兩倍。
喜馬拉雅冰川正在以“異常速度”融化:數百萬人供水受到威脅
近日,一項由利茲大學領導的新研究表明,喜馬拉雅冰川在過去幾十年里融化的速度比平均速度快了10倍,這將嚴重影響亞洲數百萬人的水源供應。該論文重建了小冰河時代14798條喜馬拉雅冰川的大小和冰面。研究人員計算,冰川面積已經減少了40%,從峰值的2.8萬平方公里縮小到今天的1.96平方公里。在此期間,冰川還失去了390~586平方公里的冰,這相當于今天歐洲中部阿爾卑斯山、高加索和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所有冰的總和。該團隊還計算出,融冰釋放的水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0.92~1.38毫米。研究人員表示,喜馬拉雅冰川的加速融化,對依賴亞洲主要河流系統提供食物和能源的數億人有著重大影響。這些河流包括雅魯藏布江、恒河和印度河。
阿拉斯加的“冰雪奇緣”:高溫后出現暴雨,接著全城結冰
阿拉斯加(Alaska)的極端天氣帶來了創紀錄的高溫和傾盆大雨,這讓美國最北部的州當局發出了“冰雪奇緣”的警告。據報道,巨大的冰層阻塞了道路,并阻礙了交通,該州交通部門創造了新詞——“世界末日”的戲劇(Armageddon),來描述寒冷的僵局。科學家表示,化石燃料的無節制燃燒和其他人類活動正在改變氣候,使其更加難以預測并且容易發生劇烈波動。當時,在南部科迪亞克島的溫度達到19.4攝氏度(這是阿拉斯加有史以來最熱的12 月氣溫),接著,該州內部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就出現了25毫米的降雨,一場傾盆大雨數十年未見。當溫度再次暴跌時,一切都凍結了。這種前所未有的天氣景象正是氣候變化下的結果。
颶風:以后我會經常出現,做好準備
近日,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隨著地球因溫室氣體排放而持續變暖,更多的颶風可能會襲擊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和附近地區。研究者預測,與過去300萬年地球上的情況相比,21 世紀的熱帶氣旋可能發生在更廣的緯度范圍內。颶風的增加對康涅狄格州和該地區來說將是雙重打擊,因為風暴潮主要是由強風將海水推上岸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在颶風或熱帶風暴期間將會造成大面積洪水和破壞。另外,研究者表示,未來熱帶氣旋將如何變化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到3000年,南極冰蓋可能會坍塌,海平面上升數米……
全球變暖的眾多影響之一是由于地球冰蓋和冰川的融化和退縮導致海平面上升。隨著海平面上升,如果不進行大規模的海岸改造,大片人口稠密的沿海土地最終可能變得無法居住。科學家利用模型進行預測,從南極冰蓋質量損失的模擬表明,到3000年,不減弱的變暖路徑將產生高達1.5到5.4米的海平面當量(SLE),而對于減少排放的路徑,SLE將是只有0.13到0.32米。在未減弱的變暖路徑下,衰變的主要原因是南極西部冰蓋的坍塌,這是因為南極西部冰蓋大部分位于遠低于海平面的床上。21世紀的氣候變化對南極冰蓋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想象,預測會產生最嚴重的后果,南極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數米。
西班牙火山噴發活動結束,持續時長85天
西班牙加納利大區火山應急計劃當局當天確認,在連續10天未出現任何活動跡象后,從當地時間9月19日起開始的拉帕爾馬島火山噴發活動正式結束。加納利大區政府發言人胡里奧·佩雷斯表示,科學委員會將本次火山噴發的最后一天定在12月13日,即地震活動信號停止且火山噴發活動各項參數均趨于完全消失的日期。本次火山噴發活動累計持續時長為85天零18小時。
致命洪水襲擊巴西,數千人流離失所
在巴西伊坦貝市,暴雨導致一座大壩決堤,引發了人們對更多洪水的擔憂。據巴伊亞民防和保護局稱,已有35000多人被迫離開家園。巴西東北部地區的嚴重洪災已造成至少18人死亡,280多人受傷,影響了該州近40個城市。巴西氣象和自然災害監測機構警告說,巴伊亞有可能發生更多的洪水和山體滑坡,降雨可能至少持續到12月28日。
馬來西亞洪災已造成27人遇難,6萬人受影響
馬來西亞多地連續強降雨引發洪災,目前遇難人數已升至27人。據報道,重災區雪蘭莪州有20人喪生,彭亨州通報7人遇難。這是2014年以來馬來西亞洪災死亡人數最高的一次。另有馬來西亞社會福利局數據顯示,截至12月22日下午4時30分,受災的6個州以及吉隆坡聯邦直轄區共轉移超過6萬名災民至救災中心。
阿拉伯灣國家遭遇暴雨襲擊,當局做出天氣警告
暴雨襲擊了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包括迪拜和阿布扎比。由于長達數日的大雨襲擊了常年干旱的地區,幾個海灣國家當局再次發出天氣警告。國家氣象中心告訴法新社,最近當局利用人工降雨來增加降雨,這反而加劇了暴雨。在阿聯酋的沙迦酋長國,行人和車輛被卷入棕色的水里。目前當局沒有報告任何人員傷亡。
美國西部遭強大冬季風暴侵襲,上千航班被取消
美國西部12月27日遭威力強大的冬季風暴侵襲,內華達山脈部分地區在24小時內的降雪量達到1米,使得12月份的總降雪量達到4.8米的最高紀錄。風暴雖為干旱已久的加利福尼亞山區帶來及時雪,但也加劇了圣誕周末航班大亂,周一至少有1160趟航班取消。在西雅圖—塔科馬國際機場就有數十趟航班延誤或取消。
美國科羅拉多野火讓“一切都成了灰燼”;3人失蹤,近千棟房屋被毀
在2022年到來前兩天,一場山火突然襲擊了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縣。1月1日,大火燃燒兩天后,不少當地居民趁警報解除,匆忙趕回了住所,但等待著他們的只有無盡的廢墟和灰燼,“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何方”,“一切都成了灰燼”。1月1日當天,博爾德縣治安官喬·佩勒稱,這場罕見的野火造成3人失蹤,991棟房屋被毀。其中,路易斯維爾鎮有553棟房屋被毀,蘇佩利爾有332棟房屋被毀,博爾德城外有106棟房屋被毀。自2021年12月30日以來,已有超過3萬人撤離了該地區。
科學家首次數字“解封”3000年前的法老木乃伊:內臟被取走,只留下大腦和心臟
幾乎所有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發現的皇家木乃伊都已開放用作研究,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一世。這位法老的遺體于1881年首次被發現,已有3000多年歷史,考古學家從未對其進行過研究。倒不是因為害怕神話中的詛咒,而是他們不愿意破壞這令人驚嘆的藝術品。法老的身體被花環裝飾得很漂亮,臉和脖子上覆蓋著精致逼真的面具。這些面具上面還鑲嵌著五顏六色的石頭。然而,木乃伊的內臟已經被取走,只留下大腦和心臟。最近,埃及科學家首次使用三維 CT(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掃描對這具皇家木乃伊進行了“數字化”研究,并在《醫學前沿》期刊上報告了他們的發現。
圖源論文
英國石器時代有一夫多妻制?科學家重建最古老家譜
近日,有考古學家對埋葬在科茨沃爾德(Cotswolds)的新石器時代墳墓中的35人進行了DNA分析,其中發現,大多數人是4名婦女的后代,而這4名婦女在5700年前都與同一個男人生了孩子。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無法確定這是一夫多妻制。因為他們無法區分是一個人與多個人同時結婚,還是一個人在不同時期與不同的人結婚。基因檢測顯示,其中27人來自一個大家族的五代人,這讓專家們能夠拼湊出“有史以來最古老的家譜”。這群人生活在公元前3700年至3600年之間——大約在農業被引入英國后的100年。
挖到寶了!考古團隊發現千年前沉船文物:500多枚銀幣,1枚耶穌戒指
以色列文物管理局宣布,考古團隊在地中海沿岸發現了兩艘沉船,船上有很多文物。兩艘沉船可以追溯到大約1700年前和600年前的羅馬和馬穆魯克時期。由于沉船位置并不適合停泊,所以船上的人可能遇上風浪暫避于此,但最后還是未能幸免于難。考古學家表示,除了500多枚銀幣外,最令人驚艷的莫過于一枚嵌著綠寶石、刻有耶穌善牧像的金戒指。在戒指的綠寶石上,刻有1個年輕牧羊人身影,肩上扛著鹿或羊。在古代基督教藝術中,牧羊人被公認為是耶穌的象征。考古學家推測,這枚戒指應該是西元第3世紀中期左右的作品,經過1700年,終于重見天日,但依然亮眼。他們表示不清楚沙灘底下是否還有沉船遺骸,會繼續進行搜索。
圖源:以色列文物管理局
21.5萬年前穴居人“餐廳”出現猛犸象化石,莫非...
考古學家在英國英格蘭西南部城鎮斯溫頓的一個冰河時代遺址中發現了至少五具猛犸象的遺骸和尼安德特人的工具。這些遺骸屬于兩只成年猛犸象和三只幼年猛犸象。這些史前猛犸象出現在21.5萬多年前穴居尼安德特人用餐的地方,很是讓人奇怪。考古學家認為,該遺址是一個巨大的“餐廳”,安德特人要么獵殺了猛犸象,要么只是碰巧在那里發現了已死亡的猛犸象,得到了免費的食物。除此之外,考古學家在該遺址還發現了甲蟲翅膀、淡水蝸牛殼以及石制工具。
距今約4800萬年!中科院團隊發現豕齒獸化石
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官方網站消息,該所科研團隊在內蒙古二連盆地首次發現兩件約4800萬年前的豕齒獸(Hyopsodus)化石,其中一件新種命名為“阿山頭豕齒獸”,另一件為豕齒獸未定種。豕齒獸屬于古有蹄類中的“踝節類”,曾被認為和偶蹄類的起源有關,或與非洲獸類或南美有蹄類有較近的關系。豕齒獸主要分布在北美早始新世到晚始新世的地層中,個體較小,目前已有18個有效種。
中國發現恐龍蛋化石:胚胎保存完好,姿勢獨一無二!
科學家在一個距今7200萬到6600萬年歷史的恐龍蛋化石中發現一個完整的胚胎,為現代鳥類和恐龍之間的聯系提供了新的啟示。這個被稱為“英良寶寶(Baby Yingliang)”的胚胎是在中國南部贛州的晚白堊紀巖石中發現的,屬于一種無牙的獸腳類恐龍。科學家們發現“英良寶寶”的姿勢在已知的恐龍胚胎中獨一無二,它的頭位于身體下方,腳在兩側,背部沿著蛋的鈍端蜷縮。這種姿勢在以前的恐龍中沒有出現過,與現代鳥類胚胎的姿勢相似。在現代鳥類中,這種姿勢與“收腹”有關。“收腹”是一種由中樞神經系統控制的行為,對孵化成功至關重要。
科學家發現巨大“海怪”:頭比人高,總長17米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居住在恐龍時代的魚形海洋爬行動物——魚龍,它在僅僅250萬年的時間里體型就變得驚人的大。研究人員說,鯨魚在5500萬年的成長歷史中花了大約90%的時間才達到現如今的巨大尺寸,而魚龍在短短的時間里就進化到了這樣的尺寸,這很令人驚訝。當時世界正在從二疊紀末期毀滅性的滅絕中恢復過來,由于魚龍的進化速度比鯨魚快得多,這也是生命恢復力的標志。這種大顎的海洋爬行動物生活在2.47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它有著流線型的身體,相當長,四肢變成了鰭,還有一條長尾巴。憑借一個比普通人高的近2米的頭骨,研究人員推測,成年的魚龍尺寸將超過17米,或比一輛半掛車還要長。
鴕鳥蛋殼珠揭示非洲5萬年前的社會網絡
古代DNA顯示,非洲東部和南部的智人遺傳學譜系在更新世出現了分叉,時間大概在35萬年前至7萬年前之間。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研究所的科學家此次研究了過去5萬年里非洲東部和南部的鴕鳥蛋殼串珠的樣式變化。他們發現,串珠制作工藝很有可能起源于非洲東部,隨后在5萬到3.3萬年前通過一個區域網絡向南傳播(傳播距離超過3000公里)。這段時間里的串珠樣式具有相似性。從串珠樣式的區域化可知,這個網絡在約3.3萬年前消失了,相關人群之間出現了隔離,這種隔離一直持續到畜牧養殖2000年前左右進入非洲南部。
考古發現迅猛龍親戚,體型不大,但似乎是個“狠角色”
古生物學家在對懷特島發現的化石進行梳理時發現了一種以前不為人知的恐龍,它被命名為Vectiraptor Greeni,以當地收藏家Mick Green的名字命名,因為他在島上南海岸的巖石上發現了它的骨頭。這種恐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億多年前的早白堊世,是捕食者迅猛龍的一個較年長、較重的親戚。這種恐龍體積大約是狼的大小,從鼻子到尾巴大約有3米長。雖然體型不大,但是它是個狠角色。它會使用蠻力來殺死其獵物:先用腳上巨大的切割爪來驅趕獵物,然后用細鋸齒來將獵物撕成碎片。
海水為何有紅、黃、褐等顏色?可能是因為赤潮
我們有時候能在海里或是湖里看到多種顏色,如紅色、黃色、綠色和褐色等等,這些其實很有可能是因為赤潮導致的。赤潮又稱紅潮,是因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暴發性急劇繁殖造成海水顏色異常的現象。江河、湖泊中出現類似的現象,通常稱為水花或水華。赤潮并不都是紅色的,不同的浮游生物會引起海水不同的顏色,赤潮只是各種顏色潮的總稱。鐵、錳等微量元素和某些有機化合物是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重要誘因。由于海洋污染日趨嚴重,赤潮發生的次數也愈益頻繁,海灣和沿岸海域更為突出。赤潮是海洋污染的信號,赤潮期河,魚、蝦、蟹、貝類大量死亡,對水產資源破壞很大,嚴重的還會因形成沉積物而影響海港建設。防止赤潮發生的有效措施是防止營養物質污染,特別要控制氮、磷等營養元素大量進入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