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稱奧密克戎不易感染肺部,引發癥狀較輕
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表示,更多的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奧密克戎(Omicron)變異株主要感染的是上呼吸道,引起的癥狀比以前的變體更輕(其他變異株主要感染肺部,可引發炎癥性免疫反應,破壞肺組織,導致組織瘢痕化和缺氧)。但 WHO 表示,奧密克戎的高傳播性仍會對大部分人口未接種疫苗的國家構成威脅。
第一代新冠疫苗仍可有效減少住院和死亡
當地時間1月6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疫情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表示,第一代新冠疫苗可能無法阻止所有感染和病毒傳播,但在減少住院和死亡方面仍然非常有效。但譚德塞也表示,按照目前的疫苗接種速度,到今年7月初,將有109個國家和地區無法為其70%的人口完全接種新冠疫苗。譚德塞再次呼吁公平分配新冠疫苗,分享疫苗技術。
指紋潛藏健康密碼
復旦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等科研團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指紋雖無關“窮達”,但或許隱含著健康信號,皮膚紋路受關鍵肢體發育基因影響,與生長發育及疾病有關。相關研究在2022年第一期《細胞》上發表,有助于更好地解密人類基因和表型特征之間的聯系。在研究中,團隊采集到多種族群體的指紋花紋,分析了近百萬遺傳位點,最終確認是肢體發育相關基因在指紋花紋表型的形成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其中,43個遺傳基因座,105個顯著基因與人類指紋花紋相關。科學家表示,通過深入研究人體外部特征和遺傳基因的關聯,可在先天疾病早篩、人體病變預防、職業體質選拔等各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科學家利用mRNA在體內重編程T細胞,修復心臟
近日,科學家開發出了注射一次mRNA就能直接在小鼠體內形成CAR-T細胞的方法,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上。心臟損傷后,成纖維細胞過度活動帶來的心肌纖維化,針對活躍的心臟成纖維細胞,研究人員合成了一段特殊的mRNA序列,并包裹在靶向T細胞的脂質納米顆粒中,注射入小鼠體內。納米顆粒進入到T細胞后使之獲得攻擊心臟成纖維細胞的能力。研究者觀察到,mRNA注射后2周后,心衰小鼠的心臟纖維化程度明顯減輕,心臟功能恢復至良好。且mRNA并未整合到T細胞的基因組中,因此靶向心臟成纖維細胞的T細胞一段時間后會恢復正常,這就避免了CAR-T細胞可能長時間影響心臟愈合能力的副作用。研究人員正繼續開發相關技術,該療法有望應用于更多疾病和患者。
科學發現既耗氧又能產氧的古菌
在一項發表于《科學》的新研究中,科學家研究了一種氨氧化古菌Nitrosopumilus maritimus,揭示了它能在缺氧環境中生存的原因。研究發現,在缺氧、黑暗的環境中,這種古菌物能產生氮氣和氧氣(夠細菌自身使用),并將氧氣用于氧化氨為自身供能。目前,他們還不完全確定這條反應途徑,但認為NO和N2O或是其中的中間產物。研究人員認為,Nitrosopumilus maritimus能將氧氣與氣態氮的生產結合起來,通過這種方式,它們能去除海洋中的生物有效氮,促進氮循環。
超冷原子能形成“量子龍卷風”
近日發表在《自然》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超冷原子云中觀察到了“量子龍卷風”。該團隊利用激光和磁場捕獲了大約100萬個鈉原子的原子云,將其旋轉成針狀結構。在研究人員的控制下,沒有其他物體對原子施加外力,這團原子云在自身的相互作用下表現出類似超固體性質,局部碎裂成更小的旋渦結構,表現成“微型龍卷風”。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目標是讓原子表現得像磁場中的電子,以這種方式使得產生的量子現象更容易操作和觀察。
科學家發現部分火山熱點溫度很低
新發表于《科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地震波速,測量了洋中脊和地幔柱的溫度。研究發現,在熱點地區,雖然約有45%的羽流溫度高于周圍地幔(溫差大于155℃),但也有約40%的羽流溫度過低,不足以使巖漿從地幔深處上涌。這一發現挑戰了熱點的深層地幔起源理論,研究者表示,較冷的羽流或許起源于上地幔深處,或是在上涌途中冷卻形成的。
測空氣識動物!空氣中的環境DNA可用于識別動物物種
一項發表于《當代生物學》的相關研究中,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加拿大約克大學的兩個研究小組各自發表了一項獨立的概念性驗證研究,表明通過從當地動物園采集空氣樣本,可以收集到足夠的DNA來識別附近的動物。在每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都發現了動物園內的動物和附近的野生動物。Clare的團隊檢測到了25種哺乳動物和鳥類的DNA,甚至還檢測到了在英國瀕臨滅絕的歐亞刺猬的DNA。Bohmann團隊則發現了49種非人類脊椎動物,包括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這些動物包括動物園里的動物,如犰狳,甚至熱帶溫室池塘里的孔雀魚,以及當地的動物,如松鼠,和有害的動物,如褐鼠和家鼠。
因為“愛上”人類食物,熊腸道微生物變了
最近發表于《哺乳動物學雜志》的一項研究表明,吃人類食物對黑熊腸道的微生物群有顯著影響。具體來說,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和北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食用大量加工食品的野生熊,其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很低。在分析數據時,研究人員觀察了腸道生物多樣性的兩個指標,一是不同微生物的總數,二是存在多少種類型的微生物。結果發現,在吃了更多加工食品的熊中,這兩項指標都大大降低。
天文學家首次實時觀測紅超巨星的“死亡之旅”
據美國凱克天文臺(W. M. Keck Observatory)消息,天文學家首次直接觀測到了一顆紅超巨星演化最后時刻、塌縮成 II 型超新星之前的最后 130 天里的快速的劇烈活動。這一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研究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教授 Raffaella Margutti 表示,此前從未證實過在一顆瀕臨死亡的紅超巨星上有如此劇烈的活動,這是首次直接觀測到超新星爆發前的前體輻射、包絡膨脹和質量損失。
超新星爆炸與地球生命緊密相連
丹麥技術大學(DTU)科學家獲得的新證據表明,埋藏在沉積物中的有機物質的比例與超新星發生的變化之間有密切的聯系。這種相關性在過去的35億年中是明顯的,在過去的5億年中則更為詳細。這種相關性表明,超新星已經設定了地球上生命必須存在的基本條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訊》。新的證據表明,在地球上的生命和超新星之間存在著非同尋常的相互聯系,其媒介是宇宙射線對云和氣候的影響。
中子星爆發出的能量相當于10億個太陽
研究人員在2021年觀測到一顆中子星的爆發,并確定它產生的能量與太陽在10萬年內產生的能量相同。研究人員觀察到的這顆中子星位于玉夫座星系,距離地球大約1300萬光年。對這顆中子星進行分析的研究人員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是一個“真正的宇宙怪物”。該研究的共同作者Victor Reglero說,這次爆發噴出的能量相當于“十億個太陽”的能量。完整的研究報告發表在《自然》雜志上。根據這項研究,科學家們懷疑,在像這樣的中子星中看到的爆發是由一種叫做星震的現象引起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如任東南大學校長
日前,中央批準:黃如同志任東南大學校長(副部長級)、黨委副書記。1月7日上午,東南大學召開教師干部大會。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李小新同志到會宣布中央決定并講話,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田學軍同志,江蘇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趙世勇同志出席會議并講話。東南大學黨委書記左惟同志主持會議。
王大中院士捐出全部國家最高獎獎金
日前,“王大中獎學金”捐贈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王大中及夫人高祖瑛,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校長邱勇,校黨委原書記賀美英,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核研院院長張作義出席儀式,副校長、教育基金會理事長楊斌主持儀式。 2021年11月3日,王大中院士獲頒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王大中院士、高祖瑛教授伉儷決定將國家和學校的全部獎勵金捐贈給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王大中獎學金”。傳承矢志報國精神,助力學子成長成才。
中國空間站擬開展上千項科研項目
目前,已有1000余項科學研究項目列入中國空間站支持實施計劃。完成在軌建造后,還將通過在多樣化天地往返運輸、載荷搭載、小衛星部署和實驗機柜開放共享及數據使用等方面開展應用探索,促進低成本進入太空能力提升和載人航天持續發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陳善廣表示,圍繞全面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的目標,中國空間站在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天文與地球科學,以及空間新技術與應用等學科領域進行了系統的、長期的規劃,瞄準國際前沿水平,擬支持開展1000余項科學研究項目,全面推進空間科學、空間技術與空間應用創新發展,引領增強國家科技創新力量。
SpaceX送49顆星鏈衛星上天
SpaceX打出新年第一發火箭,獵鷹9號送49顆“星鏈”衛星進入軌道,累計已發射近2000顆“星鏈”衛星。美東時間1月6日16時49分,SpaceX第34次專項組網部署“星鏈”衛星,獵鷹9號火箭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送49顆“星鏈”衛星進入近地軌道。SpaceX今年會繼續保持快速發射節奏擴張“星鏈”,本月還將啟動SpaceX第三次拼單發射,送一批小衛星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