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春夏秋三個繁忙的季節后,冬日里的陽原縣四十畝灘村,呈現出一年當中難得的寧靜。村中央的主街道平坦整潔,兩側圍墻粉刷一新,并噴涂著各色的宣傳畫、標語,村民們的房前屋后打掃得干干凈凈,柴草、農具也碼放得整整齊齊,整個村子顯示著祥和。 “2021年可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豐收年呀,光西紅柿就賣了200多萬元,這又宰殺了3600多只柴雞,至少也能收入40來萬元。”2021年12月28日,在四十畝灘村村委會辦公室,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兆秀,村干部楊子勝、楊生廣,爭相向記者介紹全年的收成情況,講述著這幾年村里發生的巨大變化。
建立扶貧產業,創新銷售方式
2021年歲尾來到四十畝灘村,感受到的是村民的喜悅和幸福。
“咱們合作社賬上頭一次有了不少余錢,夏天買了一輛金杯車,置備了一些設備,家底是一天比一天厚實了。”40多歲的楊兆秀,是個穩重老成人,平常不茍言笑,但聊起2021年四十畝灘的發展,他咧著嘴露出了發自內心的笑容。
作為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駐村第一書記孫國亮和隊員及村干部一手創立起來的設施蔬菜種植產業,經過6年發展,已成為四十畝灘村的支柱產業。楊兆秀說,他們現在有65個大棚,其中15個棚種植芹菜、40個棚種植西紅柿。二茬還種了豆角及白菜,兩茬收入27萬多元。特別是西紅柿的銷售格外火爆,直銷的銷售收入由2020年的60多萬元躍升至200多萬元。
“我們7月中旬就開始陸續采摘了,一直到10月中下旬,就連拉秧的小果都賣完了。”村干部楊子勝激動地說,2020年有一半的銷售是團購直銷,2021年都是團購直銷。
團購直銷,是孫國亮開發的銷售模式。從2020年開始,面對蔬菜市場行情不穩、銷售難的問題,孫國亮開始嘗試拓展自己的銷售渠道。當年,他依托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的畢業生,建起了三十多個“幫扶群”,以線上推銷團購、線下直送的方式,開始了消費扶貧。
讓孫國亮想不到的是,因西紅柿品質佳、口感好,直銷從最初依靠“賣臉”,到最后竟然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因為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西紅柿從地頭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利潤十分可觀。2021年,孫國亮在全省的學生中又建起70多個幫扶群,總數達到100多個。
“2021年咱們又申請了建設35個大棚的項目資金,2022年要再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楊兆秀信心滿滿地說。
從2016年到2021年,在孫國亮帶領下,四十畝灘村蔬菜產業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
產業帶動增收,村民腰包鼓起來
“這不是快過年了,多準備點東西,等孩子們回來吃。”2021年12月28日,在村民楊瑞平家里的小茶幾上,堆放著五六只新鮮白條柴雞。前來串門的鄰居打趣道:“哎喲,看這日子滋潤的。”楊瑞平笑呵呵地說:“現在誰家不是想吃點啥就吃啥。”
59歲的楊瑞平和老伴祁福在村里算是數得上能干的,打工和種地兩不誤。從2016年村里第一年種植大棚蔬菜起,只要大棚需要人,兩個人就在大棚里打工,一天也沒落下過。楊瑞平說,老伴常年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打一天的工,就夠吃一個月的肉了。”有人問她,那打一年的工呢?“那就啥錢也有了。”楊瑞平笑著說。老兩口簡單算了算,5年多單打工一項收入就有十多萬元。
與楊瑞平一樣,包括貧困戶在內有90%的村民在大棚打工。楊兆秀介紹,打短工的每年最少能掙上千元,打長工的則能掙到3萬元左右。同時,還帶動了周邊五六個村近百名村民打工。
村集體還經營著柴雞養殖、光伏發電等產業。產業的發展,使全村63戶貧困戶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674元增長到2020年的4191元。
駐村干部帶頭干,全村團結一致跟著干
瞅著眼前紅火的日子,回想起之前的四十畝灘村,楊兆秀等村干部有著太多的感觸。
“感覺那會兒不管是村委會工作還是自家日子,好像就是一潭死水一樣,沒啥生機,也沒啥方向。”楊兆秀、楊生廣幾個人說。
2016年2月,孫國亮帶隊的幫扶工作隊來到村里。“孫書記一到村里,就開始到處走訪調研,與村民座談,尋找致富項目。”“當年調研,當年申請扶貧項目資金,項目當年建設,當年投產。”楊兆秀說,四十畝灘村的設施蔬菜產業,就是在這樣的效率下開展起來的。
緊接著,到處借錢建設大棚,又當工頭、又當農民、又當管理員,孫國亮一心建設大棚的舉動,感動并帶動著全村老百姓和村干部。
“你說說人家一個外鄉人都這么為村里奔走忙碌,咱們還有什么理由等靠要?”從最初的觀望,到最后甩開膀子跟著孫國亮一起干,四十畝灘村班子也逐漸團結一致,全力投入到全村脫貧攻堅工作中來。
“四十畝灘能有今天的幸福日子,一是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二是有駐村幫扶的好干部。”楊兆秀說,“是‘好政策+好干部’,成就了四十畝灘村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