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猩猩幼崽在早年時期非常依賴猩猩母親。其實,猩猩母親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來幫助孩子盡快學習生存和獨立。
一直以來,靈長類動物文化吸引了許多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家。許多人認為,猿類可能擁有自己的“文化”,這曾被認為是“人類文化”。研究者一直試圖將人類后代使用的學習方法,與類人猿展示的學習方法進行比較。
所謂的“主動教學”,即父母特意去教孩子——通常是通過示范的方式。但其實,這在人類中并不是那么普遍。相反,人類孩子通常是通過復制父母的行為來學習,是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主動復制父母的行為。
而類人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學習方式,是通過游戲和非復制性的社會學習,如增強——當一只猿對一個物體(或位置)產生很大的興趣,那是因為它們看到另一只猿猴在使用它。
猩猩的社交生活很有趣。與其它類人猿相比,它們過著半孤獨的生活,生命早期的前8年,依賴于它們的母親。通過母親的支持,可以幫助猩猩幼崽獲得在棲息地生存和繁衍所需的技能。
例如,幼崽需要學習如何像母親一樣在樹之間移動。猩猩似乎在大約七歲時學會了成人式的運動,這也離不開猩猩媽媽多年的幫助。猩猩母親會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量身定制合適的方法,以及通過游戲進行的大量個人探索。
猩猩的飲食復雜多樣,它們依賴的食物來源幾乎沒有規律。但是通過反復試驗和母親的幫助,年輕的猩猩學會如何利用森林獲取食物。它們還經常使用工具來獲取好的水果,而這些技能不是一夜之間培養起來的。
研究人員想要調查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后代的年齡和食物的復雜性,會對猩猩媽媽和幼崽的行為產生什么影響。
食物的復雜性是通過在食物被攝入之前,對其進行加工所采取的步驟數量來衡量的——從簡單的采摘和吃葉子,到在尼西亞果實上使用復雜的工具。研究人員在四年的時間里對蘇門答臘的27只未成熟的猩猩進行了4000多個小時的追蹤,并記錄了所觀察到的1390次食物請求的情況。
盡管猩猩幼崽盡了最大的努力,但研究人員發現,猩猩媽媽在它們斷奶的第一年左右,不怎么與幼崽分享食物,這意味著幼崽的食物請求成功率很低。
然而,在猩猩幼崽開始食用固體食物后,它們的請求成功率會升高,母親同意分享食物的次數急劇增加。然后,隨著幼崽長大,它們的食物請求成功率又不那么高了。在后代長到5歲之后,母親的幫助率開始下降,尤其是對于更復雜的食物,如尼西亞果或小型無脊椎動物的肉。
隨著它們的后代長大,蘇門答臘猩猩的母親似乎不太愿意幫助它們進食。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由于母親改變了她的行為,以提供給幼崽盡快獨立所需的正確指導水平。
研究人員將這比作人類的“腳手架”,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會在孩子學習技能的早期階段為他/她提供大量支持,但隨后會逐漸撤回這種支持,直到孩子能夠獨立操作。但是,研究人員并不認為,他們在猩猩身上觀察到的東西與人類教學一樣是有意為之。
猩猩母親的行為改變,可能會提供一種進化優勢。它們只有在當前的后代獲得很大程度的獨立性后才會再次繁殖——因此,這種情況發生得越快,可以飼養的后代就越多。那些更寬容、更樂于助人的猩猩母親,其后代可能更早獲得獨立的能力,可以更多地繁衍后代。
從研究中無法得知猩猩母親是否有意為之,因此不能說它是類人教學的證據。然而,在圍繞猩猩社會學習和文化的研究中,這是一個有趣的發展,因為它表明,母親在培養未成熟后代的喂養技能方面發揮了比以前假設中更積極的作用。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