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一年一度的考研結束了。數百萬人熬過無數黑夜,就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的考研人數達到457萬,比去年增長了80萬。看似嚇人,實則是在情理之中。因為“圖書館凌晨排隊占座”、“深夜挑燈背書”的新聞早已屢見不鮮。
12月25日,中國教育在線信息化服務平臺發布了《202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創下歷史最高紀錄,漲幅達21%,是最近5年連續在高位上超過兩位數的增長。
但是,全國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名額僅100多萬,這也就意味著有300多萬考生將成為陪跑。數據一出,不少人感嘆這實在是“太卷了”。有的人可能覺得學歷只是一張紙,但就是這張紙,大家卻爭的頭破血流。仔細觀察一下就能發現,現在人才市場招聘要求的學歷已從本科到碩士甚至是博士,所以學歷還是有用的,只不過它要能為你所用。
2021年,研究生招生規定中要求調劑專業與一志愿專業要在同一學科內,意思就是兩個專業的專業代碼前兩位必須相同,否則不能相互調劑。比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專業代碼是“010101”,其中頭兩位代表的就是學科門類。
因此,如果考生報考「081200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調劑就只能在「08工學」底下的專業里面選,不能調劑到其他學科(比如:01哲學)。此外,新規還要求初始專業與調入專業的全國統一命題科目“必須”是相同的(以前是原則上相同)。這就意味著,往年英語一調英語二、數學一調數學二的情況,在今年就不行了。
教育部在《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指出,鼓勵招生單位選用統考科目試卷。為響應政策,今年不少院校都進行了初試科目改革。例如:復旦大學軟件學院、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軟件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天津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2022考研全部改為408統考。
因此,對即將考研的同學來說是一大利好,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考研初試公平,減少“暗箱操作”;同時,各專業實行統考,所考察的內容一致也能夠方便調劑,擴大同學們的考研調劑范圍,調劑的時候擁有更多選擇。
成功考研“上岸”的考生,在迎來華麗轉身的同時,也面臨著較過去完全不同的讀研環境與學業要求。“嚴進寬出”早已成過去式,“嚴進嚴出”成為時代必然,“嚴”字當頭成為研究生教育的主基調。《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中指出,研究生招生會越來越“綜合”、“多元”,考試和畢業會更加嚴格。
2021年,眾多高校對超過修業年限的研究生進行了清退處理。例如: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清退99名研究生;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清退52名博士研究生;沈陽農業大學清退236名超期在籍碩士及博士研究生。
除了考研報考人數攀升之外,名校推免比例增加也讓考研形勢更加嚴峻。近日,各高校陸續公布了2022年本校接收推免生的人數。如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推免占比增幅超過10%,西安交通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湖南大學推免占比增幅超5%。其中,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推免生占比達50%,名校越來越傾向于通過推免招生碩士研究生。而深圳大學2014-2021年接收碩士推免人數翻了不止11倍。據深圳大學官網顯示,在深圳大學2021年接收的碩士推免生中,有來自“雙一流”建設高校122人,占全部推免生源的15.4%。
圖源:深圳大學官網
擴大推免比例,是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方向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遏制應試考研,提高研究生生源質量。但是,這對于日夜奮戰的考研黨來說,或許是一大暴擊。
此前,教育部發文表示,在2025年,要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規模擴大到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因此,近年來,各大高校紛紛發出了調整專碩培養年限的通知。今年7月,中南大學表示碩士生學制將全部調整為3年,特別優異者也只能提前半年畢業。此外,哈爾濱工業大學、河北師范大學、鄭州大學等名校也都已經或者即將把專碩學制改為3年。
隨著各高校陸續調整專碩的學制,“2改3”逐漸成為研究生培養的普遍現象。原本2年就能夠結業的專碩,現在需要用3年才能夠完成學業,很明顯院校這是希望通過更長時間的學習來提升學生質量,讓其畢業后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增強。
近年來,考研人數逐步攀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考研當成第二次高考。按照常理來說,準備考研究生的人一定會選一個比自己本科院校更好的高校。但現在,卻出現了這樣一個怪象,一些985/211的學生選擇了“雙非院校”。11月3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在官網發布了22年考研報名人數及詳細情況。公告顯示,2022年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考研報考生源中有602名考生來自雙一流,與上一年相比增長率為50.1%,而且其中有不少來自浙江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之類985高校的考生。此外,這種“逆向考研”并不是個例,浙江農林大學作為一所雙非院校,研究生生源信息里也有188人來自985或211高校。
這種現象表明考研只會變得越來越卷,但同時也表示考生們在擇校方面更加理智了。
以前人們常說,“專碩不如學碩吃香”。看似是調侃,實則是存在著一條涇渭分明的鄙視鏈。然而最近兩年,各大高校卻紛紛宣布要施行“取消學碩”,其中不乏名校。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此前發布公告,自2022年起,將不再招收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消息一出,引起了廣泛討論。其實,早在2020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就發布通知稱,2021年起取消學術型碩士研究生項目招生。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也改為只招收15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
壓減學碩規模、提高專碩比例,其實是當下高校明顯的大趨勢。總體而言,國家做出壓減學碩、提高專碩的人才結構戰略調整,是在順應經濟科技發展對生產力發展的需求。
幾天前,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起的話題#95后的2021年度關鍵詞#沖上熱搜。這群Z世代的年輕人,Pick了一個關鍵詞叫做“備考青年”。這個詞來自夸克APP與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信息研究院聯合發布的《中國Z世代智能信息全域研究報告》。日夜奮戰的考研黨,是當之無愧的備考青年。每每在沖浪的間隙,刷到諸如“考研生零下6度坐樓梯拐角背書”、“考研男晚上蹲學校水溝中背書”消息的時候,焦慮就止不住地彌散開來。但這種焦慮,又何嘗不是促使自己更加努力的動力呢?備考青年,勇做“拒絕躺平”的行動派,正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目前的考研學科中,學碩基本上都是全日制,而專碩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兩種學習方式。2020年,眾多名校宣布取消“非全日制”。2021年,又掀起了一股取消全日制的熱潮。例如: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在2021年的新聞與傳播招生專業目錄中表示,考研統考只招收非全日制;武漢大學考研會計專碩只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北京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只招收非全日制培養。
高校非全日制招生比例逐年上升,對于已經步入社會的“職場人”來說,意味著他們上岸機會將大大增加。而非全日制究竟適不適合報考,主要還是得看自己讀研的目的和個人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