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后監測傷口是預防感染和其他并發癥的重要步驟。然而,當手術部位在身體深處時,監測通常僅限于臨床觀察或昂貴的放射學檢查,這些檢查往往無法在并發癥危及生命之前被發現。生物電子傳感器可以植入體內并進行持續監測,但可能無法與敏感的傷口組織整合。
為了盡快發現傷口并發癥,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型智能縫合線,它無需電池,且可以無線感應和傳輸來自深部手術部位的信息。他們表示,這些智能縫合線包含一個小型電子傳感器,可以監測傷口完整性、胃滲漏和組織微動,同時提供相當于醫療級縫合線的愈合結果。
智能縫合線的讀取深度可達 50 毫米,具體取決于所涉及的縫合線的長度,并且通過增加縫合線的導電性或無線讀取器的靈敏度,可以進一步延長深度。
為了檢測不同類型的并發癥,例如胃滲漏和感染,研究小組在傳感器上涂了不同類型的聚合物凝膠。研究結果表明,使用智能縫合線和未經修飾的醫用級絲線縫合的傷口都能自然愈合,但是前者提供了無線傳感的額外好處。
研究人員表示,正在尋求開發一種便攜式無線讀取器,以取代目前用于無線讀取智能縫合線的設置。這意味著,即使在臨床環境之外,他們也能監測并發癥。
該研究論文題為“Wirelessly operated bioelectronic sutures for the monitoring of deep surgical wounds”,已發表在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1-008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