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無論哪個行業,創造價值較高的公司都有這樣一個共同點:技術對其業務發展至關重要(見圖1)。
一般來說,從 2015 年到 2020 年,技術創新較少的公司,市值收益也較小。
技術不僅僅是一個行業,更是全球經濟的主要顛覆性力量。
“Born tech”公司早期就刻意從技術上建立自己的業務,因為他們認為這對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即使最終的輸出并不是傳統的技術產品或服務。汽車領域的特斯拉、媒體領域的 Netflix 和零售領域的亞馬遜,都非常重視技術。
傳統的、通常是“實體”的企業也已經認識到,采用以技術為主導的戰略有著巨大優勢。例如,迪士尼推出了流媒體視頻服務,沃爾瑪建立了龐大的在線市場。
正如我們在去年的技術報告中探討的那樣,云技術和平臺商業模式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巨大成功,這同時也推動了過去十年內科技行業的進步。科技巨頭們,即我們稱之為“超大規模者”的領先云工具和服務提供商:美國的 Alphabet、亞馬遜、蘋果、Facebook 和微軟,以及中國的阿里巴巴和騰訊都在此期間飛速發展。
現在,云技術和平臺商業模式正在為各個行業的公司釋放巨大的價值。未來的公司要想獲勝,必須充分利用這些平臺。
云原生基礎架構軟件
在科技行業,超大規模企業的空前增長掩蓋了另一個細分市場的快速崛起,該細分市場本身已成為強大的價值創造者和顛覆者:云原生基礎設施軟件供應商。
到 2020 年底,這組上市公司的總價值接近 500 億美元,其中許多領先公司的市值在去年翻了一倍多(見圖 2)。此外,據報道,還有大量早期競爭對手(所謂的獨角獸)的市值也超過 10 億美元。
云原生基礎設施軟件公司之所以蓬勃發展,是因為它們可以借助大型云服務提供商的公共云資源,輕松地啟動和快速擴展新應用程序。與進行昂貴的前期資本投資不同,云原生基礎設施軟件公司可以根據云計算資源的使用量,隨時為云計算資源付費。這可以讓他們將投資重點放在產品開發、銷售、營銷和其他可以發展業務的領域。
這種模式幫助 Snowflake 成為增長最快、價值最高的云原生基礎設施軟件供應商之一。該公司開發了一個在多個公共云上運行的平臺,可幫助企業整合其不同的數據集,以便更輕松地分析和共享數據,并構建支持數據的應用程序。Snowflake 利用公共云的彈性,根據客戶的需要,靈活地獨立增加或減少其存儲資源,這為 Snowflake 及其客戶帶來了成本和性能優勢。金融服務、醫療保健、零售和其他領域的客戶,每天使用該公司的產品進行數億次數據查詢。
非技術公司和云基礎架構
隨著云基礎架構和支持工具變得越來越先進,它們不僅使各行各業的公司能夠構建更高效的 “IT足跡”,而且還可以使用大量數據來增強其業務模型。
例如,汽車制造商正在擴大以云技術為基礎的車輛遠程信息處理服務。這可以提高客戶的安全性和車輛體驗,并降低汽車總成本。通用汽車在 25 年前推出了其 OnStar 遠程信息處理系統。自 2000 年代中期以來,該公司為其添加了一系列基于云技術的功能,通用汽車領導人將 OnStar 視為未來增長的重要來源。目前,全球約有 2000 萬輛通用汽車聯網。OnStar 是大多數通用汽車的標準配置,可將遠程信息處理數據傳輸到云端進行實時分析。對于消費者,OnStar 提供導航輔助,在車輛發生事故時主動提醒緊急服務,并啟用通用汽車新的基于使用情況的保險產品,根據駕駛行為調整費率。
非科技公司和平臺
平臺通常與技術部門相關聯,但現在其他行業的公司正在通過采用基于技術平臺的商業模式來撼動他們的市場。“平臺”一詞經常被廣泛使用。在這里,我們專門用它來表示其他人賴以謀生的產品或服務,吸引合作伙伴和客戶共同創造價值的生態系統。平臺的力量在于它們的網絡效應,它降低了邊際采購成本。
懂得利用技術平臺的傳統企業,就不得不提一下約翰迪爾。它是一個擁有近兩個世紀歷史的拖拉機制造商,于 2012 年推出了其數字平臺 MyJohnDeere。該產品將公司農業設備上的傳感器生成的數據與有關作物特性、土壤條件、產量、天氣等的第三方數據相結合。就這樣,平臺通過綜合這些信息,幫助農民來管理他們的設備,從而降低成本并提高生產力。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并共享數據,平臺的分析洞察力不斷提高。該平臺也是第三方應用程序的樞紐,可以幫助農民做出農藝決策并更好地管理他們的田地。
參考資料:https://www.bain.com/insights/technology-reshaping-global-economy-tech-report-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