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瑞新冠口服藥物獲美國FDA緊急使用授權
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消息,FDA已為新冠口服藥物帕西洛韋(Paxlovid)頒發了緊急使用授權,用于治療中度新冠感染。這是 FDA 首次批準用于治療新冠感染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帕西洛韋由美國輝瑞公司(Pfizer Inc.)研發,主要包含兩種成分,一是新冠病毒 3CL 蛋白酶抑制劑 nirmatrelvir,能破壞新冠病毒的 RNA 復制過程;其二是利托那韋(ritonavir),能令前者在人體內保持更長時間的活性。
有流感病毒因新冠而消失
一篇發表于《自然》子刊的論文指出,從2020年4月~2021年8月,全球范圍內沒有再分離出乙型流感病毒B/Yamagata譜系毒株,這意味著該譜系的病毒毒株可能已經滅絕。新冠疫情期間,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總體呈現下降趨勢。而自2020年4月以后,乙型流感病毒B/Yamagata譜系感染再也沒有出現過。研究者認為,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新冠疫情期間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主要包括生活行為的改變(如增加社交距離、佩戴口罩)以及旅行、外出的限制。這些措施對防控流感類呼吸道傳染病同樣有效。
準確率可達95%!機器學習可預測復雜新材料合成
美國西北大學和豐田研究所研究人員已成功應用機器學習來指導新納米材料的合成,消除與材料發現相關的障礙。這種訓練有素的算法,可通過定義數據集來準確預測可用于清潔能源、化學和汽車行業燃料的重要催化劑。相關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研究團隊通過使用聚合物筆光刻技術開發了“巨庫”,而后編譯了先前生成的由具有復雜成分、結構、尺寸和形態的納米粒子組成的“巨庫”結構數據。他們使用這些數據來訓練模型,并要求它預測會產生某種結構特征的四個、五個和六個元素的組成。在19次預測中,機器學習模型正確預測了18次新材料,準確率約為95%。研究者表示,該技術或能推動塑料升級回收、太陽能電池、超導體和量子比特等領域發展。
3D打印可制造超小尺寸設備
近年來,3D打印(或稱增材制造),已經成為一種很有前途的新制造工藝,可用于各種各樣的部件。德國歐登堡大學的化學家Dmitry Momotenko利用一種新3D打印技術制造出超小的金屬物體。相關研究發表在《納米快報》上。這種新打印技術是建立在相對簡單和眾所周知的電鍍工藝基礎上的。利用這種技術,研究人員逐漸將一層又一層的銅層涂到電極表面。由于噴嘴的精確定位,他們能夠打印垂直柱和傾斜或螺旋的納米結構,甚至可以通過簡單地改變打印方向來打印水平結構。有了新的電化學技術,可以打印出比以前小得多的金屬物體。該技術在微電子學、傳感器技術和電池技術方面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朊病毒的致病機制被破解
在一篇新發表于《科學前沿》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由朊病毒組成的聚集體,能進入并摧毀神經元的軸突,進而殺死神經元,導致大腦功能逐漸喪失。正常情況下,神經元能清除其胞體周圍的有害蛋白,但對于軸突區域卻無能為力。他們發現4種蛋白質,分別是Arl8、kinesin-1、Vps41和SKIP參與了將PrP包裹、運輸到神經元軸突內部,并促使PrP形成聚集體的過程。而抑制其中任何一種蛋白質后,PrP都無法進入神經元的軸突。該研究顯示,或許可以通過阻止有害的蛋白質進入神經元,來治療多種神經退行性變性疾病。
研究團隊開發仿生納米顆粒遞送mRNA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磷脂來源的納米顆粒——PL1,在體內和體外都能有效地將mRNA傳遞到T細胞。相關研究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中,為了探索將mRNA傳遞到T細胞的納米顆粒,該研究團隊設計并合成了磷脂和糖脂衍生物(PLs和GLs),并利用這些材料制備了用于mRNA傳遞的仿生納米顆粒。PL1納米顆粒不僅能在體外將共刺激受體mRNA傳遞到T細胞系,還能在體內將共刺激受體mRNA傳遞到腫瘤內的T細胞,為調節T細胞功能提供了有用的傳遞材料。在多種腫瘤模型中,PL1-OX40 mRNA與抗OX40抗體的聯合抗腫瘤活性比單獨的抗OX40抗體顯著提高。該治療方法顯著提高了抗PD-1+抗CTLA -4抗體的免疫治療效果。
小鼠實驗揭示纈氨酸在兒童血癌中的作用
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健康中心(NYU Langone Health)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肉、魚和豆類富含的氨基酸纈氨酸(valine)可促進 T 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的癌癥生長,該疾病高發于兒童。體外實驗表明,與正常 T 細胞相比,消耗纈氨酸的基因在癌性 T 細胞中更為活躍;阻斷這些與纈氨酸相關的基因不僅會導致白血病患者外周血 T 細胞中纈氨酸的減少,還將癌性細胞活性降低至 2% 。進一步的實驗表明,給白血病小鼠喂食低纈氨酸飲食三周將循環血癌細胞減少至原來的一半以下,阻止了腫瘤生長。反之,在飲食中重新引入纈氨酸會促進癌癥發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自然》。
考古學家發現最完整的恐龍胚胎
由中國、英國、加拿大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了全世界迄今為止被科學記錄的最完整的恐龍胚胎。研究團隊發現,“英良貝貝”是為竊蛋龍類,其姿勢在已知的恐龍胚胎中獨一無二,其頭部位于身體下方,腳在兩側,身體背部沿著蛋的鈍端蜷縮著。這種姿勢與現代鳥類的胚胎類似,而在以前的胚胎化石中從未出現過這種情況。研究團隊提出,原本被認為是鳥類所特有的收縮行為,可能最早是從幾千萬年或幾億年前的獸腳類恐龍中演化而來的。這項研究發表在 iScience 雜志上。
天文學家發現70多顆“流氓”行星
近日,研究人員通過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等設備,觀測了天蝎座上部和蛇夫座的一個區域中數千萬個光源的微小運動、顏色和亮度,并結合歐洲航天局蓋亞衛星收集的數據,確定了這一區域存在70~170顆流浪行星。研究論文發表于《自然·天文學》。研究人員表示,銀河系中可能存在數十億顆這樣的流浪行星,它們可能是由不足以形成恒星的小型氣體云坍縮形成的,也可能是受其他天體的引力影響而被拋出了母星系。哪種形成機制占主導地位,還需要更詳細的觀測。
海浪能將有毒化學物質“噴”回大氣
近日,發表于《環境科學與技術》的研究指出,海浪能將PFAS“噴回”陸地。研究者在實驗室內模擬了海洋飛沫的形成過程,發現PFAS會在氣溶膠飛沫中濃縮,其濃度是海水中的62000倍。為了進一步驗證,研究者連續3年,在挪威2處海岸采集空氣樣本,結果顯示,樣品中PFAS的含量與鈉離子的含量密切相關。鈉離子是海洋飛沫氣溶膠的關鍵部分,這表明PFAS的確是隨海洋飛沫氣溶膠進入大氣的,且很可能會以氣溶膠的形式傳播到數百千米外的內陸地區。
日本為國際移動衛星公司發射一顆通信衛星
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12月23日凌晨發射一枚H2A火箭,成功將一顆國際移動衛星公司的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三菱重工業公司發射團隊在位于日本南部鹿兒島縣的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了一枚H2A火箭,將總部位于英國倫敦的國際移動衛星公司的第六代通信衛星Inmarsat-6系列首顆衛星送入太空,發射后約26分鐘星箭分離,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原定當地時間22日晚進行,由于發射前的箭體確認工作出現延誤,發射被推遲到23日0時32分。H2A火箭迄今共發射45次,成功44次。
“祖沖之二號”和“九章二號”入選美國物理學會“年度十大進展”
12 月 21 日,美國物理學會(APS)網站公布 2021 年國際物理學領域十大進展(Highlights of the Year),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朱曉波、陸朝陽等完成的“祖沖之二號”和“九章二號”量子計算優越性實驗成功入圍。這一系列成果使我國成為目前國際上唯一同時在兩種物理體系均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的國家。
457萬!2022年考研報名人數出爐
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將于12月25日至27日舉行,全國報考人數為457萬。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準備工作就緒,教育部提醒廣大考生做好疫情防護,誠信參加考試。據往年數據顯示,今年報考人數較去年增長21.22%。2011到2021這10年間,研究生報考人數完成了從151.1萬到377萬的倍數增長。高校研究生的錄取人數,也實現了從49.46萬人到近100萬規模的快速躍升。
知網下調碩博士學位論文下載費
據中國知網官方網站消息,中國知網已大幅下調碩博士學位論文下載價格。此前,中國知網上的碩士學位論文下載費用是 15 元/本,博士學位論文下載費用是 25 元/本。12 月 22 日,中國知網官方網站上的“中國知網會員·流量計費標準表”上面顯示碩士、博士學位論文下載費用現在分別是 7.5 元/本、9.5 元/本,這與之前的價格相比分別下降了 50% 和 62%。對于中國知網上碩博士學位論文下載價格的變化,中國知網方面尚未公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