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風將細小的沙漠塵埃吹到大氣中時,塵埃中的碘會引發化學反應。近日,一篇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的論文研究表明,沙漠塵埃中的碘可以減少臭氧污染,但同時也會讓溫室氣體停留更長的時間。
研究作者Rainer Volkamer說:“碘是我們熟知的添加到食鹽中的一種營養化學物質,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它也正在吞噬大氣中的臭氧。”
長期以來,大氣研究人員一直對這一觀察結果很感興趣。空氣污染物臭氧含量通常非常低,但當臭氧濃度過高時,會對農作物生長造成威脅,甚至是損害的人們的肺部。因此,應該存在某種塵埃化學物質正在吞噬臭氧,但沒有人能夠在實驗室實驗中證明這個猜想。
科學家通過一段時間的大氣測量,終于發現了碘在臭氧污染減少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人員表示,塵埃中的碘在進入大氣中后會很快轉化為氣態,這時候臭氧水平也會下降。他們尚不清楚碘進行轉化的機制,后續會繼續進行研究。
平流層是地球大氣層里上熱下冷的一層區域,此層被分成不同的溫度層,當中高溫層置于頂部,而低溫層置于低部。在中緯度地區,平流層位于離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而在極地,此層則始于離地表8公里左右。
在平流層區域,臭氧并不是一種污染,反而有助于保護地球免受傳入輻射的影響。因此,研究人員表示,應該避免碘元素進入到平流層。
該研究論文題為“Ozone depletion due to dust release of iodine in the free troposphere”,已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j6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