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前瞻產業研究院院長、前瞻碳中和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強在“2021前瞻碳中和低碳科技產業發展峰會”上發表了《雙碳愿景下的綠色金融投資機遇與風險挑戰》的主旨演講,為雙碳背景下的關鍵技術投資機遇和發展挑戰帶來了新的見解。
一、實現雙碳目標所需資金規模在百萬億元級別
中國已踏上推進“雙碳” 之路,資金支持猶如動力燃料般不可或缺。從各方測算來看,中國要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資金需求規模級別都在百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左右。
根據紅杉中國對碳中和資金缺口的測算,2021-2060年,中國綠色投資年化缺口約3.84萬億元;且資金缺口將在“碳達峰”后出現進一步擴大,2031-2060年,中國綠色投資年化缺口將達到4.1萬億元。
換言之,實現“雙碳”目標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資金問題,急需調動社會資本的參與積極性,而綠色金融將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實際上,“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投融兩端共同發力。
徐文強院長在峰會上表示,“我們前瞻產業研究院成立前瞻碳中和戰略研究院,也是希望能夠在雙碳愿景下,通過梳理技術助力綠色金融。”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綠色金融融資端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和綠色股權融資,其中綠色信貸為最主要的綠色融資方式。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可喜的是,我國綠色信貸余額在信貸總規模中的占比逐步提升,截至2021年9月末,國內21家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余額達14.08萬億元,占我國信貸存量規模的7.4%。此外,我國綠色債券的發行量也不算低;截至2020年末,我國綠色債券存量為8132億元人民幣,居世界第二。
而在綠色投資方面,徐文強院長指出:ESG投資將引領資本支持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從國內來看,ESG投資起步較晚。但近年來,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我國ESG投資迎來發展新機遇。
數據顯示:全球ESG投資的資管規模已由2014年的18.3萬億美元,上升至2020年的40.5萬億美元,漲幅達122%,而同一時期內,其他類別投資的漲幅僅為36%。截至2021年7月,中國ESG基金總規模2741億元,已披露信息的109個基金產品中共有32個選擇重倉電力設備及新能源,占比高達29%。
截至2021年7月中國重倉行業ESG基金數量(單位:只)
(資料來源:畢馬威分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因此,碳中和背景下,ESG投資有望引領資本支持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二、零碳中國將催生七大投資領域
“雙碳”背景下,綠色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曙光初現,綠色紅利加速釋放,綠色金融迎來重要歷史發展機遇。
在政策方面,我國對于綠色金融的發展十分重視,早在2007年就開始做出嘗試。目前在監管層面,經過多年的探索,在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初步形成了包括頂層設計、統計分類制度、考核評價體和激勵機制在內的政策框架。其中,全國人大“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加快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設等。
從投資機遇來看,徐文強院長在峰會上指出,能源轉型升級投資機會大、規模可達70-140萬億。
清華大學的研究測算得出,在與“30·60”目標最接近的2℃情景下,2020-2050年間中國能源供應部門新增投資將接近100萬億元,工業、建筑和交通部門新增投資分別為3萬億、8萬億和18萬億左右,合計新增投資規模接近130萬億。
此外,“雙碳”將催生七大投資領域,包括再生資源利用、能效提升、終端消費電氣化、零碳發電技術、儲能、氫能和數字化。具體的技術投資價值將在下文講述。
然而,盡管我國綠色金融迎來重要歷史發展機遇,但仍然存在不小的挑戰。
從融資端來看,與國際標準水平相比,我國綠色金融還存在制度標準不統一、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金融機構能力不匹配、激勵約束機制不到位等問題。
而從投資端來看,最關鍵是要解決投資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問題。
以電力為例,能源轉型會使能源和電力供應成本短期內有所上升,但長期來看將呈下降趨勢。而目前清潔能源定價較低,導致企業投資綠色清潔能源存在回報率較低、投資變現慢、經濟效益弱等問題。
另外,當前中國綠色技術或綠色項目的價值仍未被合理估算,綠色項目的投資遠遠低于社會最優的投資總量,綠色金融發展依然嚴重依賴財政補貼,外部性與內生化的問題成為懸在綠色金融體系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因此,怎樣挑選出一個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項目,是我們在投融資方面面臨最大的一個挑戰。
“張緒穆教授在此次前瞻碳中和低碳科技產業發展峰會上談到的先進技術在幫助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又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吸引了很多投資者的關注。所以,前瞻產業研究院和前瞻碳中和戰略研究院也一直在聚焦尋找此類好技術,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些咨詢和指導服務,”徐文強院長說道。
三、兼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先進低碳技術
對于社會資金來說,投資的主要目的是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在雙碳愿景下,實現減排的社會效益逐漸成為全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向。然而,面對綠色金融投資經濟效益低下、回報期長的種種現狀,找尋減排與經濟效益并存的投資機遇至關重要。
事實上,在中國零碳轉型七大投資領域中均存在兼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先進技術,可推動綠色金融投資實現“碳中和”目標。各大先進低碳技術如下圖所示:
在零碳電力方面,比如肖旭東教授在此次前瞻碳中和低碳科技產業發展峰會上提到的光伏技術,其中尤其提到了CIGS技術,由于其柔性和超薄的特性,在一些例如航天、便攜式電池的特殊用途方面依然是首選。總而言之,在碳中和背景下,太陽能的應用逐漸加深,新型光伏技術迭代加速發展。
而在數字化方面,依托“互聯網理念+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能源互聯網。能源互聯網是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以電能為主體載體的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生態系統。
在這方面,歐洲已經先行先試,進行了一定的實踐探索,使得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大大提高。我國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例如,創造同等量GDP情況下,我國能耗大概為發達國家的2-3倍。因此,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物聯網智慧能源系統有望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徐文強院長在峰會上還特別介紹了長效儲能技術。光伏、風能都是非常有前景的清潔能源,但也存在致命的弱點——波動性、間歇性。因此,急需一種補充技術來幫助填補空白。目前有幾種比較有前景的技術,例如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新型全液態金屬電池系統。他們在測試中發現,經過十年的日常充放電后,這種電池仍能保持初始轉化效率的85%(初始轉化效率約為70%)。
“熱巖”儲能技術也是長時儲能的一大前沿技術。其基本原理是空氣中的熱能從一個大的儲氣罐移動到另一個儲氣罐,然后再返回,在某個點截取能量作為有用功的輸出,其循環效率最高可接近80%。
不過,長時儲能要想突破短時儲能的商業壁壘,必須要解決短時儲能技術當前所無法解決的痛點,展示其在更長時間維度的經濟價值。
此外,像氫能、電動車、垂直農場以及Blue Planet等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先進低碳技術。
四、低碳科技發展趨勢
上述演講從具體先進技術探討了“雙碳”背景下的投資機遇,但如果從大方向來看,未來低碳科技將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
徐文強院長指出,從應用領域來看,低碳科技的發展趨勢將圍繞“能源低碳化、生產去碳化和產業低碳化”三個方向創新發展。
能源低碳化:一方面,為提升化石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技術將在現有技術基礎上不斷革新;另一方面,技術發展將著眼于新能源開發與利用,新能源種類不斷被擴展,新能源的利用渠道不斷拓寬、 利用規模不斷擴大。
生產去碳化:生產端低碳技術將朝著“低成本化、低風險化”趨勢發展。以CCUS技術為例,當前碳捕捉技術成本高、碳封存技術存在較大的碳泄漏風險,制約了它的廣泛應用,未來技術發展將以實現CO2捕捉的低成本化和碳封存的低風險化為方向。
產業低碳化:低碳技術將引導產業結構轉向低碳產業為主體,新興綠色產業、現代服務業將快速發展;而應用于傳統產業的低碳技術,將著眼于節能減排、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以助力傳統行業低碳化發展。
最后,就雙碳愿景下的低碳科技發展,徐文強院長還給出了5點建議:
1.重點突破零碳技術;
2.加快推進零碳非電能源技術的發展;
3.持續發展節能節材、循環利用技術等;
4.超前部署增匯技術和負排放技術;
5.推動耦合集成與優化技術發展。
五、關于前瞻碳中和戰略研究院
徐文強院長在發表上述《雙碳愿景下的綠色金融投資機遇與風險挑戰》的主旨演講時,多次提及「前瞻碳中和戰略研究院」。「前瞻碳中和戰略研究院」是在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推動實現應對氣候變化中長期目標和愿景,對接新發展理念和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時代背景下專門成立的。
「前瞻碳中和戰略研究院」是以前瞻產業研究院為背景,以“自研大數據+技術落地實踐”為核心,聚焦碳中和領域的政策、技術、產品等開展研究,瞄準國際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各級政府提供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路徑管理咨詢,幫助各類企業單位節能減排低碳轉型提供解決方案,促進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