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歐洲麻醉學和重癥監護學會年度會議Euroanaesthesia在線上舉行,會上公布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中年男性手術后死亡的可能性比中年女性高50%左右。這項研究對德國一家主要醫院的10萬多名非心臟病患者進行了調查,發現四、五十歲的男性和六、七十歲的男性死亡率更高。
之前的一些研究發現,性別會影響術后并發癥的風險,但結果喜憂參半。一項研究曾表明,男性在非心臟手術后出現并發癥和死亡的風險更高,而另一項研究發現,在某些類型的血管手術后,女性的存活率低于男性。第三項針對ICU病人的研究發現,男女之間的死亡率沒有差異。
為了了解更多,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Dimislav Andonov博士及其同事分析了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間在該大學醫院接受非心臟手術的107471名患者的數據。
這些手術包括一系列選擇性(計劃的)手術,如髖關節置換手術和癌癥手術,以及緊急手術,如急性闌尾炎和車禍受害者的手術。門診和日間病例被排除在外,包括麻醉下的診斷程序、電休克治療和術前住在ICU的患者。
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3.8歲,男性略多于一半(54.1%)。沒有發現患者的性別與他們進入麻醉后護理單元或PACU進行長期術后隨訪的可能性之間的聯系(在麻醉后恢復室呆了4小時以上的患者被定義為在PACU)。
性行為與住進重癥監護病房(ICU)、需要上呼吸機或在40歲以下的患者出院前死亡之間也沒有任何聯系。
但是,在41-80歲年齡組中,男性比同齡女性更有可能住進ICU、需要通氣和出院前死亡。
41-60歲男性比同齡女性住院ICU的可能性高22%,需要上呼吸機的可能性高37%,死亡的可能性高54%。
61-80歲的患者比同齡女性入院的可能性高20%,需要上呼吸機的可能性高31%,死亡的可能性高38%。
80歲以上,男性入院、上呼吸機和死亡的風險恢復到與同齡女性相同的水平。
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表明,年齡在40到80歲之間的男性患者在術后幾天內的死亡風險更高。他們也更有可能被送入重癥監護室,需要上呼吸機。”
目前還不清楚為什么41-80歲的男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但一種可能性是,男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導致手術并發癥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研究結果可能會因包括外傷病例而有所偏差,比如車禍造成的傷害,這種傷害往往危及生命,在男性中更為常見。
男性不愿去看醫生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安東諾夫博士說:“男性接受健康檢查的次數少于女性,因此,他們的健康問題(比如癌癥)可能會在較晚的階段才會被發現。”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