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會應用于應急標志、手表和油漆。這種實用的特性推動了一個價值約4億美元的全球市場。但是,按照目前的技術,需要無機晶體來產生夜光,以達到高水平的性能,同時還需要稀土金屬和超過1000攝氏度的溫度條件。
近日,來自日本沖繩科技大學研究生院(OIST)和九州大學(Kyushu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通過有機材料來產生夜光的方法,且這種有機材料很容易獲取。
研究人員表示,有機材料不僅比無機材料更容易獲得和使用,而且它們也是可溶的,這可能有助于夜光物體的使用變得多樣化,因為這種特性可以添加到油墨、薄膜和紡織品中。另一個重要的應用是它們在生物成像方面的潛在用途,這可能為健康科學帶來好處。
早在2017年,研究人員首次表明,兩種有機材料可以創造出夜光效果,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功。但是,與無機品種相比,其性能幾乎弱了100倍。
以往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必須使用紫外線來產生發射,必須進入一個黑暗的房間才能看到光線,而且不能將樣品暴露在氧氣中。
現在,研究人員使用三種有機材料,并改變所使用的分子,他們得到了一個更好的結果,比以往的效率提高了10倍。
研究工作中,展示的是一個創造夜光效應的四階段過程——電荷轉移、分離、重組,以及最后的發射。在分子內,電子依偎在空穴中。該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將電子與空穴分離。當兩者重新聚集在一起時,就會產生光亮。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以不同的方式做了幾件事。首先,他們使用的分子確保了移動的是空穴而不是電子。這種空穴擴散系統減少了分子與空氣反應的概率,因此確保了樣品在暴露于氧氣時也能發光。
其次,研究人員加入了第三個組件——空穴捕集器,它使電子和空穴分離的時間更長,允許更多的空穴建立起來,并增加由此產生的發射期。最后,他們使用的是需要較少的能量來處理的不同步驟之間移動的分子,從而確保整個過程用了較少的能量,并允許在可見光下產生排放,而不僅僅是紫外線。
研究人員表示非常興奮,通過調整方法,成功地將有機分子的性能提高到以往的10倍。下一步研究將繼續努力調整,直到有機材料與無機晶體產生的性能可相媲美。
題為Organic long-persistent luminescence stimulated by visible light in p-type systems based on organic photoredox catalyst dopants的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材料》雜志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1-01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