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來從未見過的貓頭鷹首次在野外被拍到
10月16日,在加納工作的英國科學家Joseph Tobias 博士和Robert Williams 博士在當地目睹了一種“終極圣物”巨型貓頭鷹雪萊鸮(Shelley"s Eagle Owl)的身影,它在非洲雨林中潛伏了 150 年,人類幾乎從來沒有真正地看見過它的身影。1872年,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首次從加納獵人處獲取了雪萊鸮的標本。然而自那以后,加納再沒有人看見過它。在16日這個幸運日當天,兩位科學家看到這只鳥棲息在一個低矮的樹枝上,并認出了其獨特的黑眼睛、黃色喙和巨大的體型,“太大了,幾乎像一只鷹,除了它以外非洲沒有這么大的貓頭鷹。”雪萊鸮被官方歸類為瀕臨滅絕的物種,估計有幾千只。它在加納繼續生存的消息為該物種帶來了新的希望。
Credit: Dr. Robert Williams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真實的動物世界:發燒的猴子會遭受來自同伴的更多攻擊
根據第一項監測野生靈長類動物發燒并揭示該物種間感染的社會成本的研究,發燒的猴子成為其社會群體成員攻擊的受害者的可能性是兩倍。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的理查德-麥克法蘭博士領導的研究人員使用最先進的微型數據記錄器,在六年的時間里對一群野生猴的核心體溫進行了連續測量。他們在43只猴子中發現了128次發燒,共計776個發燒日。發燒期間的行為包括食欲不振和疲勞,但猴子并沒有減少與社會群體的互動。這種暫時的能力喪失被群體中的其他成員發現,為他們提供了競爭機會。除了受到更多的攻擊外,與沒有發燒的猴子相比,發燒的猴子受傷的可能性要大六倍。在猴子發燒的412天中,39%涉及攻擊行為,8%導致了新獲得的傷害。在所有針對發燒受害者的攻擊中,80%是男性,20%是女性--無論受害者是誰,攻擊者都是男性和女性。
“溫柔巨人”也會生氣:鱷魚惹到大象,被大象一腳“送走”
雖然大象有著“溫柔巨人”的稱號,但是這并不代表大象就是好欺負。日前,非洲克魯格國家公園一直鱷魚不幸惹到了一頭非洲象,被非洲象狠跺幾腳就歸西了。在視頻中,非洲象在狠下殺手之后若無其事地回去繼續吃草。大象是食草動物,因此殺戮對它們來說并不常見。然而,即使它們的體型巨大,它們仍然是一些捕食者的目標,包括鱷魚。因此,如果他們認為某事對他們自己或畜群中的年輕成員構成潛在威脅,他們有時會利用某些東西將其排除在外。
罕見禽流感傳至哺乳動物,一只狐貍和至少三只海豹染病死亡
近日,一份關于禽流感的報告引起了英國方面的關注。2020年底,英國的一個未命名的野生動物康復中心爆發了禽流感。起因是該園接收了五只身體狀況不佳的天鵝,在一系列疲勞和癲癇等癥狀出現后,這些天鵝被確診為感染H5N8禽流感。然而后續狀況開始超出人們的預料:一只狐貍 ( Vulpes vulpes )、四只幼年海豹 ( Phoca vitulina ) 和一只幼年灰海豹 ( Halichoerus grypus ) 也在不久之后因癥狀死亡或被安樂死。所有被感染的哺乳動物都出現了嚴重的癥狀,包括癲癇發作。在調查后,研究人員確認,該毒株并不屬于高度關注的毒株,且禽流感感染哺乳動物屬于小概率事件。但這也表明了H5N8禽流感病毒可能會對哺乳動物物種產生意想不到的嚴重健康風險。
生命從海洋中來,如今致命的陸地真菌卻開始“謀殺”海洋生物
日前,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整理了幾十年來海洋哺乳動物真菌爆發的歷史。他們發現,一種名為Cryptococcus gattii 的真菌病原體自1999年開始陸續感染了溫哥華島上的人類、家畜、陸生野生動物,沒過多久,薩利希海的 42 只海豚和鼠海豚也死于真菌病原體,包括港灣鼠海豚、達爾氏鼠海豚和太平洋白海豚。研究人員表示,隨著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環境,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影響人類和野生動物的疾病。
動物也“三班倒”!研究表明動物制定“狩獵時間表”以錯峰捕獵
正如人類可能會提前五分鐘離開家以避開健談的鄰居或遲到上班以避開粗魯的同事,食肉哺乳動物可能會特意避開其他物種。但他們并沒有試圖在尷尬的社交互動中導航;相反,他們正在為生存而談判空間和資源。研究人員在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的馬來西亞沙巴州的三個地點安裝了 73 個紅外觸發傳感器攝像機,在六年內間歇性地監測了這種時間生態位分區。在確定的9個食肉動物物種中,有 6 種在夜間活躍,2 種在白天活躍,一種無論時間如何都活躍。這種類型的行為,即食肉動物分散時間尋找食物的行為,在動物界并不罕見。今年早些時候,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種類的鯊魚輪流捕食,以便相互避開。
大黃蜂的黑黃條紋怎么來的?
一般看到黑黃相間的條紋,我們會自動聯想到大黃蜂,從而產生警惕。然而并不是所有蜜蜂都擁有一模一樣的“條紋衫”,在260種蜜蜂中大約存在著400種不同的條紋外表。而我們之所以會認為“黑黃=蜜蜂”,是因為進化可以影響多個蜜蜂物種在特定地理區域共享相似的顏色模式,科學家稱之為模仿。近日,研究人員發現蜜蜂的一個主要發育基因 Hox基因會開啟一組復雜的下游基因,最終驅動蜜蜂色素沉著的節段變化。
3000 年前,人類大腦何時以及為何縮?。课浵伩赡苷莆站€索
大腦是人體中最復雜的器官?,F在,一項新研究使我們更接近于了解它的一些演變。它表明大約 3000 年前,人類大腦的體積縮小了。通過研究螞蟻作為模型來說明為什么大腦的大小可能會增加或減少,研究人員假設大腦萎縮與人類社會集體智慧的擴張平行。研究人員對 985 個化石和現代人類顱骨的數據集應用了變點分析。他們發現,人類大腦的大小在 210 萬年前和 150 萬年前的更新世期間增加,但在大約 3,000 年前(全新世)縮小,這比之前的估計要晚。在螞蟻社會中,不同的社會認知和分工會導致大腦體積相應的變化。這意味著在共享知識或個人是某些任務的專家的社會群體中,大腦可能會適應變得更有效率,例如縮小規模。因而科學家推測,人類社會中知識的外化,因此作為個體需要更少的能量來存儲大量信息,可能有利于大腦尺寸的減小。
人類對蛇的厭惡早已深深根植,但并非所有人都生來就討厭蛇
蛇是美國人最害怕的動物之一,也是全球最不喜歡的動物之一。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對蛇的厭惡是潛意識的,并且在某種程度上是習得的。研究人員測試了人們對蛇的潛在印象。結果表明,當蛇與負面詞聯系在一起時,人們的平均反應速度更快。這表明人們對蛇的潛意識印象更偏向于負面。研究人員報告說,68% 的受訪者對蛇有負面的隱性偏見。父母對蛇的偏見比孩子多。這表明,人們對蛇的偏見并不是與生俱來的,社交和學習在人們對蛇的敵意中發揮了作用。
科學家深入蝙蝠大腦,了解關于動物社交的秘密
埃及果蝠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他們的群居生活幾乎就跟打工人的合租是一樣的:晚上出去覓食、白天回到洞穴睡覺。但是埃及果蝠比較可憐,它們要跟數以千計的“室友”一起住,因而也不免為食物、睡覺空間等吵架。當研究人員比較不同蝙蝠的神經記錄時,他們還發現,當蝙蝠發出聲音時,大腦活動變得高度相關。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更友好”的蝙蝠產生的交流——那些花更多時間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的蝙蝠——在群體成員的大腦中引起了更高程度的相關性。
無比猖獗的盜獵行為,讓莫桑比克的雌性大象選擇了不再長出象牙…
人類活動可以對環境產生強烈影響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我們影響周圍動物進化的方式可能更加微妙?,F在,新的研究發現,對于莫桑比克的一群非洲象(這兩個物種現在都被列為瀕危物種)來說,象牙在非法野生動物貿易中炙手可熱的程度,使得自然選擇有利于不長象牙。研究人員評估了莫桑比克內戰期間(1997-1992)象牙偷獵對莫桑比克戈龍戈薩國家公園的一群非洲大草原象(非洲象屬非洲象)的影響。在長達 15 年的戰爭中,沖突對戈龍戈薩國家公園的大型食草動物造成了巨大損失,種群數量下降了 90%。隨著雙方軍隊抓住機會捕獵象牙,非洲象的數量開始迅速減少,研究人員注意到無牙母象的數量增加了三倍,從 18.5% 增加到 50.9%。
動保人士決定停止對世界僅存的兩只北方白犀牛之一取卵
目前,世界上僅存有兩只雌性北方白犀牛,一只是32歲的納金,另一只是她的女兒法圖。由于世界上已經再也不存在雄性北方白犀牛了,因此早些時候,動物保護人士已經宣布北方白犀牛在實際意義上滅絕了。然而他們并沒有徹底放棄這個物種,通過對雌性北方白犀牛進行取卵,科學家能夠使用已故雄性白犀牛的精子在實驗室中進行受精、發育和保存。然而,32歲的納金年事已高。出于對她的尊嚴和權利的考慮,科學財團 BioRescue日前表示將停止對納金進行取卵。目前,實驗室里已經成功培育出了12個北方白犀牛的胚胎,將由雌性南方白犀牛代為懷孕生育。
澳大利亞發現兩種無肢靈蜥新物種
在澳大利亞昆士蘭中東部,科學家們確認了兩種蛇形鉆地蜥蜴種(Anomalopus屬)。Anomalopus是一個蠕蟲水貂屬,屬于Scincidae科的光滑鱗片的鉆地蜥蜴。不到10個Anomalopus物種被科學界認可,都是澳大利亞東半部地區的特有物種。它們的總長度可達12厘米(4.7英寸),喜歡熱帶和亞熱帶的棲息地。
五只極度瀕危的葉猴在越南被槍殺,全球僅存不足1000只
越南官方媒體19日稱,偷獵者射殺了 5 只極度瀕危的葉猴,這是一種用于食用叢林肉和傳統藥物的猴子。游騎兵和警察在廣義省的森林定期巡邏中發現了死亡的灰腿杜克葉猴。據國際動植物保護組織 (FFI) 稱,僅限于越南中部的森林,這種葉猴的已知全球種群數量不到 1,000 只。FFI 表示,靈長類動物經常成為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的受害者,并因叢林肉、傳統藥物和寵物貿易而受到追捧。他們還受到森林砍伐的威脅。它被列為“極度瀕危”,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下的最高風險類別。
科學家對“神的食物”芋頭進行了DNA指紋分析
芋頭是一種含淀粉的蔬菜,具有甜味、溫和的堅果味,是太平洋島民飲食中的主食。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芋頭在太平洋島民上享有“神的食物”之美譽。然而平面上升、氣旋活動增加和地下水污染引起的潮汐淹沒會導致有毒的鹽分影響芋頭的生產。通過獲取每株植物獨特的DNA“指紋”,科學家希望能夠評估不同芋頭品種的耐鹽性特征,以幫助保護該地區的糧食安全。
印度發現新品種洋蔥 Allium negianum
一個研究小組描述了來自印度Uttarakhand喜馬拉雅地區的洋蔥屬的一個新物種。蔥屬是天南星科最大的屬之一,天南星科是一個草本植物家族,主要是多年生和球根性開花植物。該屬約有1100種,分布在世界各地,包括洋蔥、大蒜、蔥、香蔥和韭菜,自然分布在北半球和南非的旱季。新發現的物種,名為Allium negianum,僅限于喜馬拉雅西部地區。
棉花枯萎病比以前理解的更具侵略性和多樣性
棉花是全世界的重要作物,在美國大量種植,2017年美國提供了38%的棉花出口。對棉花生產的最大威脅之一是鐮刀菌枯萎病,這是一種由土傳病原體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FOV)引起的真菌疾病。研究人員發現,第四種真菌FOV4的兩種獨特基因型在當今受侵染的田地中很常見。此外,這項研究表明 FOV4 已經能夠克服當前商業比馬品種的一些抗性。他們的研究表明,所有經過測試的分離株都可以在棉花上產生幼苗或枯萎癥狀,并表明 FOV4 類型與植物宿主相互作用的方式存在差異。
當你對著流星許愿時,100公里的高空上正在下雨
流星在高層大氣科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流星墜入地球的大氣中時,燒蝕的過程中以高超音速加熱并脫落物質。脫落的物質撞擊大氣分子并變成發光的等離子體。這一過程有助于催生造雨云。
新研究表明太陽系原行星盤中存在神秘間隙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領導的一項研究,大約 45.67 億年前,我們的太陽系在原行星盤內存在一個缺口,靠近今天主要小行星帶所在的位置,這可能影響了行星的組成。時至今日,其他年輕恒星周圍的圓盤中都存在在空腔、間隙和環。通過一系列的研究,科學家認為,這些是氣體和塵埃轉變為年輕的太陽和行星的物理過程的重要但知之甚少的特征?,F在證明我們自己的太陽系中也存在間隙。
探索宇宙中最極端閃光的神秘起源
天文學家有時會遇到出乎意料的瞬變,并使長期以來一直預測各種瞬變應該是什么樣子的理論家感到困惑。2014 年 10 月,使用錢德拉望遠鏡(NASA 的旗艦 X 射線望遠鏡)對南方天空進行的長期監測計劃探測到了一個名為 CDF-S XT1 的神秘瞬變:一個持續千分之幾秒的明亮瞬變。CDF-S XT1 在 X 射線中釋放的能量與太陽在 10 億年中釋放的能量相當。自從最初的發現以來,天體物理學家提出了許多假設來解釋這種瞬態現象。然而,沒有一個能夠成功解釋這一神秘現象。在一項最新研究當中,物理學家團隊發現,CDF-S XT1 的觀測結果與以接近光速飛行的高速噴氣機的輻射預測相符。這樣的“流出”只能在極端的天體物理條件,如一顆行星被一個巨大的黑洞撕裂,一顆大質量恒星崩潰或兩顆中子星碰撞。
太陽風暴“攪動”磁層,掀起美妙極光
10月9日,太陽爆發太陽風暴,大量等離子體被噴射到太空中。幾日后,這些日冕物質拋射(CME)來到地球。雖然大部分太陽風被地球的保護磁層阻擋,但一些帶電粒子被困在地球磁場中并向下流向地磁極,與高層大氣碰撞形成美麗的極光。綠色的極光產生于太陽風中的高能粒子與地球大氣中距離地表120-180公里處的高空氧氣的碰撞過程。而紫色激光則是由高能粒子撞擊氮離子而產生的。
8400萬年前,地球曾發生“極地漂移”:地殼向南傾斜了12度
根據一份新報告,地球堅硬的外殼在億萬年間發生的“搖晃”程度比以前想象的要大得多。由東京大學地球生命科學研究所 (ELSI) 的地質學家 Joe Kirschvink 領導的研究人員在意大利發現了大約 8400 萬年前地殼向南傾斜 12 度的證據。這可能看起來并不多,但它已經超過 1,000 英里(1609公里),足以將北京推到上海市現在所在的位置。研究人員說,從大約 86 到 7800 萬年前,地殼偏移了大約 12 度,但在大約 500 萬年的時間里“迅速回到”原來的位置,總共偏移了近 25 度。
NASA將利用伽馬射線望遠鏡繪制銀河系演化圖
美國宇航局選擇了一項新的太空望遠鏡提案,將研究銀河系中恒星誕生、恒星死亡和化學元素形成的近期歷史。伽馬射線望遠鏡被稱為康普頓光譜儀和成像儀(COSI),預計將于 2025 年作為美國宇航局最新的小型天體物理學任務發射。
Credit: NASA/JPL-Caltech/R. Hurt (SSC/Caltech)
科學家模擬黑洞版本的“三體”
萊頓大學和牛津大學的天文學研究團隊花了一年時間研究三個假想黑洞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和碰撞。在模擬過程中,他們嘗試了不同的黑洞質量,一個太陽質量開始,然后上升到太陽質量的 10 億倍。大約一千萬個太陽質量,似乎是一個轉折點。在模擬中,比約一千萬個太陽質量輕的黑洞大多通過引力彈弓相互彈出。重于約一千萬個太陽質量的黑洞開始合并。首先,兩個黑洞合并。第三個黑洞稍后會出現。黑洞合并是因為它們發出了引力波,從而失去動能。模擬表明,較輕的黑洞傾向于相互彈射進入太空,而較重的黑洞傾向于合并。
未知巨大外星世界被發現:僅比木星小17%
使用美國宇航局的凌日系外行星測量衛星(TESS),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一個新的巨大外星世界。這顆新發現的系外行星,命名為 TOI-530b,僅比木星小 17%。TOI-530b 的半徑約為 0.83 木星半徑,而其質量估計為 0.4 木星質量。這給出了0.93 g/cm 3水平的密度。這顆行星每 6.39 天繞母星運行一次,距離它 0.052 天文單位。據計算,TOI-530b 的平衡溫度約為 565 K。該行星系統距地球約 481.5 光年。宿主 TOI-530(也稱為 TIC-387690507)是一顆 M 矮星,大小和質量約為太陽的一半。這顆恒星的金屬豐度約為 0.376,其有效溫度估計為 3,659 K。發現 TOI-530 的 V 波段絕對星等為 15.4 等,而測得其熱光度為 0.049 太陽光度。這使它成為地面光譜儀所能觀測到的最暗的恒星之一。
新的星系圖像顯示,宇宙的誕生之路也是磕磕巴巴的
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用來自哈勃太空望遠鏡 (HST) 和 Gran Telescopio Canarias (GTC) 的數據,即所謂的 Frontier Fields,來定位和研究附近宇宙中一些最小最暗的星系。這揭示了星系的形成很可能是斷斷續續的。研究院表示,星系的形成好比是汽車起步:第一個星系可能有一個‘柴油’的恒星形成引擎,緩慢但不斷地增加新恒星,沒有太大的加速,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輕輕地將氣體變成相對較小的恒星?;蛘咝纬煽赡苁巧鷿?,隨著恒星形成的爆發產生了巨大的恒星,擾亂了星系并使其活動停止了一段時間甚至永遠。每種情況都與不同的過程有關,例如星系合并或超大質量黑洞的影響。
古代生命的足跡!科學家在25億年前的紅寶石中發現碳
滑鐵盧大學的研究小組正著手研究紅寶石的地質學,以更好地了解紅寶石形成的必要條件。在格陵蘭島(Greenland)——那里有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紅寶石礦藏,進行這項研究期間,該小組發現了一個紅寶石樣本,其中含有石墨,一種由純碳組成的礦物。對這種碳的分析表明,它是早期生命的殘留物。研究人員表示,生命物質優先由較輕的碳原子組成,因為它們需要較少的能量來融入細胞。根據這種石墨中碳-12的數量增加,得出結論,這些碳原子曾經是古老的生命,最有可能是死亡的微生物,如藍藻。
圖片來源:滑鐵盧大學
“黃金之國”南非發現地球上最豐富的氦氣儲量
在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生產國的南非的一片草地上,探礦公司Renegreen偶然發現了一種新寶藏:氦氣。在南非自由州省87000公頃的土地上,他們探測到2%-4%的氦濃度。Renergen 估計其氦氣儲量可能高達 97.4 億立方米,比整個美國的已知儲量還多。如果得到證實,這些儲備的價值將超過 1000 億美元(860 億歐元)。更保守的估計仍為 9.2 億立方米。在過去的 30 年里,氦氣的需求和價格翻了一番多。隨著氦氣使用量的增加,世界各國越來越關注確保穩定的供應。最終,南非站點的氦氣產量可能會增加到每天 5 噸——大約是地球當前氦氣產量的7% 。這對于全球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太狠了!95光年外的行星遭受巨大撞擊,大氣層被剝離
有人擔心近地物體對地球的影響。然而,天文學家已經發現證據,證明外太空的一次“巨大撞擊”剝去了一顆行星的大氣層。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證據,HD 172555行星系統經歷了一次碰撞,是一個地球大小的陸地行星和一個撞擊體之間20萬年的碰撞。撞擊發生在95光年外的該行星系統中,時速超過22000英里,它可能導致該行星的一些大氣層被炸開,正如圍繞著HD 172555恒星的一氧化碳和灰塵所顯示的那樣。
新研究表明:金星上從未形成過海洋
地球擁有海洋已有近 40 億年的歷史,而火星在 3.5-38 億年前擁有湖泊和河流。然而,水是否曾經在金星表面凝結仍然是未知數,因為這顆行星——現在已經完全干燥——經歷了全球重鋪事件,掩蓋了它的大部分歷史。由日內瓦大學天文臺領導的新研究模擬了地球和金星演化之初的氣候,即 40 億多年前,當時行星表面仍處于熔融狀態,任何水都會以蒸汽的形式存在。模擬結果表明,金星上的水從未凝結,因此,金星表面從未形成海洋。
哈勃望遠鏡拍攝到恒星形成時爆發的壯觀場景
旋渦星系 NGC 4666 位于處女座,距離我們大約8000萬光年的距離。日前,NGC 4666 的恒星形成過程被哈勃望遠鏡捕捉到。天文學家將快速形成恒星的星系稱為星爆星系。NGC 4666 的星暴很可能是由于與其不守規矩的鄰居的引力相互作用——包括附近的星系 NGC 4668 和矮星系,這是一個由數十億顆恒星組成的小星系。
Credit: ESA/Hubble & NASA, O. Graur; Acknowledgment: L. Shatz
白矮星:我亮了,哎,我又滅了
由英國杜倫大學領導的研究人員使用 NASA 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 (TESS) 首次看到白矮星突然“開燈”和“關燈”。白矮星是大多數恒星在燃燒掉為其提供燃料的氫后形成的。它們大約與地球一樣大,但質量更接近太陽。已知該團隊觀察到的白矮星雙星系統 TW Pictoris 正在從軌道伴星吸積或進食。通過新的觀測,天文學家發現它在 30 分鐘內失去亮度,這一過程以前只在白矮星的幾天到幾個月內發生。一般來說,因為從伴星到白矮星吸積盤的物質流是相對恒定的,所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尺度上不會顯著影響它的光度。因此,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所看到的可能是白矮星表面磁場的重新配置。
跨越億年尺度看黑洞:“星際煙霧”宛如火山爆發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包括來自博洛尼亞大學和意大利國家天體物理研究所(INAF)的學者,首次觀察到來自活躍黑洞的溫暖氣體的演化。他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和一億年的時間尺度觀察這些結構,它們強烈地讓人聯想到火山爆發產生的煙霧流。這項研究關注了一組有大約20個星系的Nest200047系統,距離地球大約2億光年。該系統的中央星系有一個活躍的黑洞,研究人員在黑洞周圍觀察到許多年齡不同的氣泡對、一些未知的磁場細絲,以及狹義相對論中的相對論粒子,大小可達數十萬光年。
Credit: University of Bologna
天文學家發現最年輕“嬰兒”行星,剛“出生”數百萬年
夏威夷大學的科學家團隊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行星之一,這顆行星位于遙遠的嬰兒恒星周圍。嬰兒恒星是指處在誕生階段的恒星。與其他數十億顆行星相比,這顆行星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它是新形成的,而且可以被科學家直接觀測到。這顆被命名為2M0437b的行星加入了少數天體的行列,增加了科學家家對行星的形成和隨時間變化的理解,有助于揭示太陽系和地球起源的線索。
一根“穿越”百年的冰凍浮木,記錄了北極變暖的全過程
一項新研究重建了冰凍樹木 500 多年來穿越北冰洋的路徑,讓科學家們對過去半個千年海冰和洋流的變化有了獨特的了解。是第一次使用浮木來觀察北極海冰動力學和環流模式的大規模變化。新研究發現,在過去 30 年里,新的浮木到達數量明顯下降,反映了北極變暖中海冰覆蓋率的急劇下降。結合600 年至 1850 年的早期海冰觀測數據,并與海冰條件和海流進行比較,數據顯示,最低緯度海冰緩慢而穩定地向北遷移,這反映了變暖,以及北美和歐亞大陸之間浮木抵達的波動。
氣候變化讓“水城”威尼斯變成“洪水城”
威尼斯在 2019 年 11 月遭遇歷史上第二嚴重的洪水后,在六周內又被四次異常潮汐淹沒,震驚了威尼斯人并引發了對氣候變化影響惡化的擔憂。今年夏天,咸咸的瀉湖水反復侵入圣馬可大教堂,無聲地提醒人們,威脅尚未消退。僅僅在8月,威尼斯就遭受了五次水深超過一米的洪水。海平面上升正在增加淹沒這座擁有 1600 年歷史的意大利瀉湖城市的漲潮頻率,該城市也在逐漸下沉。位于威尼斯地勢最低點的圣馬可大教堂一直對城市的水位進行監控,負責人表示自 2019 年 11 月的洪水以來,情況繼續惡化。他肯定地表示,洪水不再是偶然現象。這是每天都在發生的現象。
加州迎來“百年大旱”:降水量跌至新低
2021水年,加利福尼亞州的雨雪總量為 11.87 英寸。這是專家認為加利福尼亞州一個水年平均水量的一半:約 23.58 英寸。根據加州水資源部的數據,根據降水和徑流水平的下降,上一個水年是有記錄以來第二個最干旱的年份。該州上一次報告如此少的降雨和降雪是在 1924 年。NOAA 氣候學家預測目前的干旱將持續到 2022 年,甚至可能更長。盡管加利福尼亞最終會變得更濕,但專家表示,需要極端天氣變化才能使該州恢復正常。
這個冬季不好過:不斷變化的洋流正在推動極端的冬季天氣
整個地球的海洋都有一條水的傳送帶。它的攪動是由水溫和含鹽度的差異驅動的,世界各地的天氣模式都受其活動的影響。一對研究人員研究了這條名為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 (AMOC) 的全球傳送帶的大西洋部分,發現美國的冬季天氣嚴重依賴于這種類似傳送帶的系統。隨著氣候變化導致 AMOC 放緩,美國將經歷更加極端寒冷的冬季天氣。
海洋酸度指標加入“氣候預測全家桶”套餐
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地球大部分地區的天氣、糧食安全、經濟生產力和公共安全。但是,關于氣候模型如何復制和預測熱帶地區過去和未來的氣候條件,目前仍存在爭議。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新發現反映了氣候模型預測復雜環境動態的潛力越來越大。研究結果還將海洋酸度確定為氣候建模中的一個重要變量。海洋酸度描述了地球海洋中的 pH 值,主要基于海洋從大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隨著海洋中二氧化碳的增加,pH值會降低。
微塑料“埋伏”于我們呼吸的空氣和地球大氣中,默默地影響著氣候
微塑料存在于陸地和海洋中最偏遠的地方以及我們的食物中?,F在,世界各地的幾項 研究已經證實,它們也存在于我們呼吸的空氣中。其他類型的空氣傳播顆粒(氣溶膠),例如灰塵、海浪和煤煙,會散射或吸收陽光,因此它們會使氣候系統變冷或變暖。研究發現微塑料同時就具備使氣候變冷或變暖的兩種功能。目前大氣中微塑料的濃度很低,目前它們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很小。但鑒于未來幾十年塑料垃圾翻倍的預測,研究人員預計微塑料可能會對地球氣候系統產生更大的影響,除非我們采取行動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地外來客”改變了地球最早大氣層的化學成分,延緩了大氣演化進程
在 2.5 到 40 億年前,即太古宙時期,地球的天氣通??梢悦枋鰹槎嘣疲锌赡艹霈F小行星。當時,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并不少見。事實上,最大的那些,超過六英里寬,改變了地球最早大氣層的化學成分。在一項新研究中,哈佛研究團隊分析了古代小行星的遺跡并模擬了它們碰撞的影響,以表明撞擊發生的頻率比以前想象的要高,大約每 1500 萬年撞擊一次地球,比當前模型高出約 10 倍,并且可能導致氧氣開始在地球上積累的時間延遲。
塔里木地區的干旱由來已久:自全新世開始就已經很干旱
由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石正國教授及其合作者領導的聯合研究小組揭示了全新世以來亞洲內陸干旱氣候動態。研究人員通過耦合氣候模型進行了高分辨率瞬態實驗,以評估全新世以來副熱帶西風急流 (SWJ) 和中亞降水的動力學。自全新世中期以來,中亞干旱地區降水的響應一直被認為是由天文日照引起的西風帶變化控制的。盡管主要與西風有關,但模擬的降水變化在不同地區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在年降水量增加了巴爾喀什-阿爾泰地區反而下降了圖蘭平原,內蒙古貝加爾湖和塔里木盆地,在所有的夏季降水貢獻最大。塔里木地區降水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低層東風異常減弱和東亞水分供應減少。
在過去的25年中,北半球湖泊的變暖速度比過去一個世紀還要快6倍
約克大學領導的研究發現,自 1992 年以來,北半球湖泊的變暖速度是過去 100 年中任何其他時期的 6 倍。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工業革命之前 107 至 204 年的冰物候記錄,自 2004 年以來首次重新評估了 60 個湖泊的冰變化趨勢。平均而言,這些湖泊延遲了 11 天結冰,提前 6.8 天解凍。過去幾十年極端溫暖的冬季導致冰損失率不斷增加,尤其是在較大的湖泊以及南部和沿海地區。此外,冬季冰蓋的持續時間有所減少。
泥炭地生態系統面臨消失的風險
泥炭地是寶貴的生態系統,可以儲存水和大量的碳,并支持高度的生物多樣性。然而,歐洲 20% 的沼澤棲息地目前正受到氣候變化和脫水的威脅。森林和泥炭地密不可分:泥炭可以變成森林,森林可以變成泥炭。只要有機物質的積累,土壤變得濕潤和更少的樹木生長,使土壤變得濕潤,甚至最終變成泥炭。相反,干燥會導致樹木在泥炭上生長,泥炭變得更加干燥、枯竭并最終消失。研究模型顯示,歐洲三分之一的氣候原則上適合保護現有泥炭地。相比之下,只有一小部分地區可能形成新的泥炭地。
西班牙拉帕爾瑪島火山噴發已持續一個月,目前仍沒有停止的跡象
19號,西班牙拉帕爾馬島上的火山爆發已經持續了一個月,長時間的火山爆發摧毀了大片土地和建筑物。根據西班牙政府的最新數據,到目前為止,熔巖流并未造成人員傷亡,但熔巖已經覆蓋了 763 公頃(1,885 英畝)并摧毀了 1,956 座建筑物,其中包括數百座房屋。目前,火山每天排放約10000噸二氧化硫,要達到開始停止噴發的標準,這一排放量要降到400噸以下。
風暴“極光”襲擊北歐,波蘭4人死亡
風暴“極光”14日席卷北歐部分地區,在波蘭造成四人死亡,并在德國、法國、荷蘭和其他地方造成嚴重破壞。與此同時,在荷蘭,有報道稱小型龍卷風造成四人受傷。在法國,截至周四晚間,仍有約 40,000 戶家庭斷電,約有 4,000 名技術人員出動,以重新連接最初受影響的 250,000 戶家庭。
尼泊爾和印度持續多日暴雨,造成180多人死亡
自18日以來,連續幾天的暴雨引發的洪水和山體滑坡已在尼泊爾造成至少 99 人死亡。在鄰國印度,持續一周的傾盆大雨也造成了嚴重破壞,造成至少 88 人死亡,道路被洪水淹沒,橋梁被毀,山體滑坡沖毀了幾所房屋。山體滑坡和洪水在印度喜馬拉雅北部很常見。科學家們說,隨著全球變暖導致那里的冰川融化,泥石流變得越來越頻繁。
大地震即將到來!科學家向委內瑞拉發出緊急警告
據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稱,加勒比-南美構造板塊邊界中部的斷層可能會產生高達8級的強烈地震,對委內瑞拉北部構成潛在的嚴重危害。與此同時,該地區大多數人口稠密的城市恰好位于板塊邊界上,當地政府急需采取預防措施。此前,該板塊上曾發生許多破壞性地震,特別是 1812 年和 1900 年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附近發生的 7 級及以上地震。該團隊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領導,結合 GPS 和干涉合成孔徑雷達 (InSAR) 數據,觀察沿邊界地面的微小變化,并用它來模擬沿斷層產生應變的位置,表明存在地震的可能性。這是第一項結合 GPS 和 InSAR 技術來研究板塊邊界全長的研究。
級聯氣候災難:加州山火后又遇暴雨,恐造成泥石流
兩個被稱為大氣河流的強大風暴系統正前往加利福尼亞北部和俄勒岡州,該地區正處于歷史性干旱之中。雖然風暴將為干旱地區帶來急需的水,并且應該會顯著降低野火風險,但它們也會帶來危險的新洪水和泥石流風險,特別是在從野火中恢復的地區。野火燒毀了植被,使土壤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由于快速流動的水攜帶著碎屑和泥土,傾盆大雨會迅速侵蝕這些脆弱的景觀。美國國家氣象局警告說, 10 月 21 日至 26 日期間,幾個被燒毀的地區會出現火山灰和泥石流,包括內華達山脈占地近 100 萬英畝的迪克西火災現場。
日本南部火山爆發,噴出巨大煙柱
20日,日本南部的阿蘇山暴發,巨大的煙霧沖天而起。日本氣象廳將阿蘇山的警報級別提高到 3 級,共 5 級,警告徒步旅行者和居民避開這座山。該機構表示,煙霧在火山口上方高達 3.5 公里(11,480 英尺)處,火山碎屑流從山的西坡向下 1.3 公里(0.8 英里)處傾瀉而下。阿蘇山多次噴發,有時甚至是致命的。它 1953 年的噴發造成 6 人死亡,90 多人受傷,五年后的另一次噴發造成 12 人死亡。
研究人員發現三種新的牙形石,并用知名重金屬樂隊的吉他手為其命名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隆德大學的一組地質研究人員揭開了三種新發現的牙形石種類,一種無頜古魚。其中一個物種被命名為 Drepanoistodus iommii——向黑色安息日(Black Sabbath)吉他手 Tony Iommi 致敬。牙形石動物群是一個重要的化石群,已知物種約有一千種,被用于生物地層學中確定沉積巖年齡。發現該牙形石的地質學家是狂熱的金屬音樂愛好者,他表示“以 Tony Iommi 的名字命名新化石感覺很自然。黑色安息日是整個重金屬流派的始祖。說到即興創作,他是個天才。”
DNA分析顯示:已經滅絕了的日本狼其實是家犬的近親
日本狼是灰狼的一個亞種,曾經生活在現在日本的許多島嶼上。1905 年,在獵人和地主將它們殺死后,該物種被宣布滅絕,但許多組織和骨骼樣本得以保存。在一項新工作中,研究人員從日本幾家博物館的骨骼樣本中提取了 DNA。通過將日本狼的 DNA 與其他狼和狗以及狐貍等物種的 DNA 進行比較,研究人員發現它存在于狼的一個獨特的進化分支上——這個分支出現在 20,000 到 40,000 年前的某個時間。他們還指出,一些古代狼進化成日本狼,其他進化成狗。
恐龍群居生活的最早證據可追溯到近 2 億年前
新的證據將恐龍開始成群生活的時間推遲了 4000 萬年以上。該結論基于阿根廷一個 1.93 億年歷史的筑巢地的化石分組。古生物學家長期以來一直懷疑有些恐龍是成群移動的。最古老的一致同意的證據來自被認為進化枝進化后 80-90 百萬年的侏羅紀晚期。日前,科學家們終于發現了決定性的證據。在在巴塔哥尼亞的拉古納科羅拉多地層發現大量恐龍的骨骼和卵化石,其中包括有80只巴塔哥尼梭龍(一種侏羅紀早期的蜥腳類動物),以及100 多個蛋。 如此大量的化石在同一地點被發現,表示該恐龍物種存在群居行為。此外,考古學家進一步發現化石是按照年齡群分的,表明恐龍或許存在一個“育兒園”,統一管理族群中的幼龍。
三疊紀最可怕的食肉恐龍被證明是無害的食草動物
日前,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的幾個礦井和洞穴里發現了大型長腳類恐龍的腳印,這當然不是什么新鮮事,但這些腳印的特別之處在于——在天花板上。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這些恐龍可以反重力行走,而是足跡在漫長的時間中被填充、硬化后變成了石頭,抵抗住了時間的侵蝕而留了下來。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腳印形成于2.2億年前,屬于肉食類恐龍Eubrontes。根據足跡大小,他們推斷這些恐龍腿長超過2米,如果確定為肉食,則很有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三疊紀食肉動物。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搞錯了,這些足跡大概率是屬于另一種體型小了不少的食草恐龍Evazoum。原因是最初測量足跡的人錯誤地將其他地質特征也納入了足跡的范圍內,導致比真實的足跡大了不少。
世界上最大的三角龍骨架“大約翰”拍出 660 萬歐元的高價
“大約翰”有 6600 萬年歷史,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的三角龍骨架,長 8 米,10月21日在拍賣會上以 660 萬歐元的巨額價格賣給了一位美國收藏家。巴黎德魯奧拍賣行的最終成交價為 550 萬歐元(不含手續費),遠高于預期的 1.2 至 150 萬歐元的拍賣價。大約翰的骨架已完成 60%,于 2014 年在美國南達科他州出土,并由意大利的專家組裝而成。
與恐龍同時代!科學家首次發現在琥珀中保存了一億年的螃蟹化石
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描述了保存在琥珀中的白堊紀恐龍時代的第一只螃蟹。該研究使用顯微CT來進行觀察,證實這只螃蟹大約有1億年的歷史,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的螃蟹化石。研究人員將之命名為“Cretapsara athanata”,其完整性可與神秘的Callichimaera perplexa(一種神奇的鴨嘴獸)相媲美。北京中國地質大學的Lida Xing帶領團隊對化石進行了顯微CT掃描,該化石如今收藏在中國云南的龍吟琥珀博物館。另一研究作者、哈佛大學有機與進化生物學系博士Javier Luque說:“這個標本非常壯觀,獨一無二。它非常完整,這很了不起。”
圖源論文
美國阿肯色州發現新的蜥蜴和魚類化石
雖然阿肯色州傳統上不被認為是早白堊世化石的肥沃來源,但冬青溪組的三位一體群卻異常豐富,包括恐龍足跡。日前,考古學家從阿肯色州西南部 Holly Creek 組發現的化石中發現了兩種生活在早白堊世時期的新物種:小型蜥蜴 pawhuskai和 pycnodontiform 魚 Anomoeodus caddoi。該團隊證實,北美在早白堊世時期的物種種類并不像大約 7000 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時期那樣廣泛。在 Holly Creek 組中發現的大多數動物群與同時在整個北美發現的動物群相似。
殺死猛犸象的是氣候變化,而不是人類
我們或許終于可以回答是什么殺死了猛犸象的問題。根據本周發表的一項為期 10 年的研究項目,它在 4,000 年前的滅絕并不是由于人類的過度捕獵。罪魁禍首似乎是氣候變化的速度:對于這些長著毛的大象表親來說,氣候上升得太快了。研究人員分析了在北極地區 535 個永久凍土和湖泊沉積地點發現的古代植物和哺乳動物群落的 DNA 樣本。研究人員表示,當最近的冰河時代(也就是更新世)結束時,猛犸象并沒有滅絕,有不少象群成功存活下來并進入全新世。它們延續的時間比此前預估的而要長很多。數據表明,氣候變化來得如此猛烈,以至于植被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猛犸象無法找到合適的食物替代,從而滅絕了。
現代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北高加索草原
現代馬最初是在哪里馴養的?他們什么時候征服了世界的其他地方?它們又是如何取代當時其他類型的馬的?這些疑問,一直是考古界由來已久的謎團。近日,在162名考古學、古遺傳學和語言學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這個謎團終于被解開了。在分析了273匹生活在公元前5萬年到200年之間的馬后,研究人員確認,現代馬大約于公元前2200年在北高加索地區被馴化。在隨后的幾個世紀里,它擴散到亞洲和歐洲。
研究揭示了三疊紀晚期大滅絕期間蕨類群落更替的模式
三疊紀末大滅絕 (ETME) 是地球歷史上五次最嚴重的滅絕事件之一,導致約 80% 的物種消失。國際研究團隊對華南四川盆地三疊紀-侏羅紀(Tr-J)過渡期蕨類植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進行了調查,首次關注三疊紀末大滅絕事件對蕨類植物群落的影響。研究人員收集了蕨類植物化石記錄,大約有 67 種,屬于 8 科 16 屬,從雷田須家河組的 16 個地點到侏羅紀最下部的珍珠沖組。結果表明,ETME蕨類植物宏觀微生物區系的屬和種水平逐漸下降,四川盆地沒有明顯的大規模滅絕。
Credit: NIGPAS
你知道嗎?每年的10月23日是世界雪豹日
雪豹(Snow leopard),主要棲息在中國的高海拔地區。其皮毛為灰白色,有黑色點斑和黑環,尾巴長而粗大,有“雪山之王”之稱。
在全球,雪豹數量尚不足4000只,而且其種群數量還在進一步減少。過去16年來,由于棲息地喪失與退化、盜獵、人獸沖突等致危因素,導致雪豹種群減少近20%,眾多局部局域的種群形勢更加嚴峻。而且,如果氣候變化趨勢不能得以扭轉,將進一步加速其他眾多相關威脅因素,把雪豹種群進一步推向滅絕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