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技日報10月19日報道,在日前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嫦娥五號探測器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孟飛提出一個大膽設想——立體探測太陽!
楊孟飛研究員認為,即便能夠盡快立項,我國的太陽立體探測系統也可能要到2035年才能真正建成。在空間探測太陽方面,我國還沒有成體系的項目立項。楊孟飛說,但正是由于起步較晚,更應該勇于迎接挑戰,抓住后發優勢帶來的機遇。
人類發射空間探測器探測太陽已有60余年,但至今未有任何國家嘗試對太陽進行全方位的立體探測。在香山科學會議上提出的太陽立體探測系統方案中,我國將在黃道面和極軌的5個點上分別部署探測器,對太陽實現“環抱”觀測。尤其是極區探測器,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飛行到位。
根據設想,我國將在2035年前后,通過兩次發射任務(分別為一箭三星、一箭兩星),構建起環繞黃道面(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太陽極區的全方位立體探測體系,實現對太陽全球和日地空間的立體探測。在設想提出前,團隊對現有技術實力、實現路徑、具體方案等進行了充分的論證。
楊孟飛透露,立體探測的每組探測器質量大約為3500公斤,有效載荷約400—600公斤。利用多天體借力技術、高效推進艙、電推進技術等航天技術,中國有能力實現探測器的超遠飛行和準確入軌。預計發射后3年,太陽立體探測系統將具備太陽中低緯度區域全覆蓋、連續觀測能力,發射后5年具備太陽全方位立體探測能力。
既然這么難,為什么非要進行立體探測?與會專家認為,我國開展立體探測勢在必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科學研究的原始創新不存在第二名。楊孟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要引領人類刷新對太陽的新認識、做出重大的原始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產生影響力,就要有一個全新的探測方式。中國有自己的體制機制優勢,能夠凝心聚力辦大事。
今年9月,火星探測、小行星探測、木星系探測任務作為一個整體的行星探測重大工程,通過立項審議。我國計劃2025年前后,實現近地小行星2016HO3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311P環繞探測;2030年前后,實現火星取樣返回,并開展木星系環繞及行星際穿越探測,計劃2049年建國100年時,使中國探測器腳步邁過天王星!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信息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