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超市中到處可見三個字“蛋白質”(Protein):蛋白棒、蛋白粉……甚至是蛋白水!富含蛋白質的產品無處不在,但對于其他人來說是好東西的蛋白質,在美國反而是一個大問題。根據營養學家Kristi Wempen所說:“與所有宣傳的每個人都需要更多蛋白質相反,大多數美國人得到的蛋白質是他們需要的兩倍。”2020年,蛋白質補充產品的全球零售額達到了189億美元,美國人貢獻了當中的一半。
美國人究竟為何如此瘋狂地熱衷于補充蛋白質?這得追溯到蛋白質的發現。德國化學家Justus von Liebig是最早識別和研究常量營養素的人之一,他開始將蛋白質視為“唯一真正的營養素”。Liebig 也是 1860 年代第一個批量生產和銷售與蛋白質相關的產品“Liebig\"s Extract of Meat”的公司。在當時的美國,蛋白質補劑成為了對那些買不起肉的底層人民的一個合理的“平替”。自那時起,蛋白質的補充成為了營養建議和營銷活動的“流量密碼”。知名快消企業家樂氏家族發明了各種“堅果肉”,宣稱這些高蛋白的植物性食物可以“輕松替代肉類”。在 1910 年 4 月出版的期刊《身體健康》中,家樂氏假設“豆類、豌豆、扁豆和堅果提供了充足比例的蛋白質元素,這些元素對造血和組織構建至關重要。”1952 年,第一個由大豆蛋白、乳清和調味料制成的加工蛋白質奶昔“Hi-Proteen奶昔”加入了蛋白質行業的競爭。
盡管在1970年代到1990年代時,蛋白質產品曾一度被低熱量、低脂肪、無糖的食品和飲料重創。然而,2003 年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高蛋白飲食有助于減肥。這讓蛋白質迅速恢復了其以前的營養超級明星地位。自此,美國的蛋白質產品市場一發不可收拾,幾乎所有的飲食建議都提倡人們額外補充蛋白質,每個食品種類都有“蛋白質版本”。然而,過分的關注蛋白質攝入,很有可能讓人們忽略了人體其他必要營養素的攝入,如維生素、微量元素等。
美國人目前的蛋白質攝入是美國國家醫學院每日推薦攝入量的兩倍:男性56克,女性46克。這相當于兩個雞蛋+半杯堅果+85克的肉。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主任沃爾特威利特將高蛋白質攝入描述為“增加患癌癥風險的基本過程之一”。除了這些問題之外,加工補充劑和蛋白質棒通常含有大量卡路里,并且可能比糖果含有更多的糖分。
事實上,大多數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都攝入了足夠的蛋白質。當美國人用蛋白質棒或奶昔代替正餐時,他們很有可能錯過真正食物所含有的豐富的抗氧化劑、維生素和許多其他好處。
本文作者Hannah Cut-Jones是俄勒岡大學歷史系講師。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在The Conversation上。
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