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寒潮天氣來襲,全國多地提前進入“冬季”。
北京,東北、華北和黃淮等地都出現了10月中旬罕見的寒冷天氣。冷空氣過境,導致中東部大部分地區與往年相比低了4~6℃,長江中下游地區低了7~8℃。
關于寒潮的原因,一篇新Nature研究發現了背后“隱形幫兇”——微塑料。
微塑料被認為是大氣中廣泛存在的污染物,由于其體積小、密度低,它們可以隨風繞地球擴散,近些年已經出現在全球各地的空氣中。
除了對人體造成的直接危害,最新研究提出,微塑料還會影響全球氣候。
近日,來自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的 Laura E. Revell 等人發表的一篇模型研究認為,大氣中的微塑料或許能通過反射陽光輻射,對氣候產生微小的冷卻效果,由于微塑料的持續累積,未來可能會展現出更強的氣候效應。
根據微塑料采樣結果顯示,北京和英國倫敦空氣中測得的微塑料濃度最高,分別達到每立方米 5650 個和 2502 個微塑料。研究人員表示,在一些地區測得的高濃度也可能是由于采樣點的位置處于特大城市的原因。
研究結果發現,大氣中的微塑料主要在大氣底層散射太陽輻射,表明這些微塑料可能會對地面氣候有微小的冷卻效果。但作者指出,因為目前數據不足,這一效應的確切規模尚存不確定性。他們還發現根據不同假設,微塑料的變暖效應會抵消掉不少冷卻效應。
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關于微塑料對氣候的變化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為更加準確地反映全球平均水平,需要在一系列城市和偏遠地區進行更廣泛的實地研究,以更好地了解空氣中微塑料在地理和垂直分布方面的濃度。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上。
參考資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86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