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Pixabay
埃及果蝠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他們的群居生活幾乎就跟打工人的合租是一樣的:晚上出去覓食、白天回到洞穴睡覺。但是埃及果蝠比較可憐,它們要跟數以千計的“室友”一起住,因而也不免為食物、睡覺空間等吵架。蝙蝠只在緊密的社會群體中發聲的習慣使它們成為研究群體交流的理想對象,因為如果蝙蝠在群體中確實發出叫聲,那么這種叫聲很可能表明正在發生社會交流。為了研究蝙蝠的社交行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神經科學家使用無線神經記錄設備來跟蹤埃及果蝠的大腦活動。
在此之前,大多數交流研究,尤其是發聲研究,通常是在單個動物或成對動物身上進行的,但基本上沒有在實際的群體環境中進行過。然而,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社會哺乳動物通常會成群結隊地互動。特別是埃及果蝠,喜歡在大群落中互動。
通過跟蹤哪些蝙蝠發聲,同時測量發聲和聆聽蝙蝠的實時神經活動,研究人員能夠解碼蝙蝠額葉皮層中的神經元如何區分它們自己和其他人的發聲,以及蝙蝠如何區分群體中的不同個體。
當他們比較不同蝙蝠的神經記錄時,他們還發現,當蝙蝠發出聲音時,大腦活動變得高度相關。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更友好”的蝙蝠產生的交流——那些花更多時間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的蝙蝠——在群體成員的大腦中引起了更高程度的相關性。
綜上所述,這項研究發現當群內蝙蝠發聲時,它們在其他蝙蝠中引發了更準確的神經表征,并且還引發了群體內更高水平的大腦同步。研究人員表示:“所以,雖然還不完全清楚到底發生了什么,但群外蝙蝠的行為似乎確實改變了它們在其他蝙蝠大腦中的神經表征。”
這項研究是第一個真正將所有這些部分放在一起以全面了解社會群體內的溝通情況的研究。
這篇題為"Cortical representation of group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bats"的研究論文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