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021云棲大會在杭州開幕,本次大會以「前沿·探索·想象力」為主題,在為期4天的大會上,前瞻產業研究院徐文強院長作為“中國數字經濟新力量圖譜及熱門賽道白皮書發布”的主要嘉賓,且同時受邀參加「科技創新與創業服務論壇」,與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莊巍、國科投資董事長孫華、國科恒泰總經理劉冰等專家展開了圓桌論壇,共同探討數智建設、數字經濟、新商業生態等熱點話題。
本次,前瞻產業研究院不僅作為阿里云重要的生態合作伙伴之一,同時撰寫了「中國數字經濟新力量圖譜及熱門賽道白皮書」內的重要賽道內容。譬如前瞻產業研究院徐文強院長在云棲大會的「科技創新與創業服務論壇」上表示,以“碳中和”領域為投資趨勢,在實現“碳達峰”到“碳中和”的過程中,針對我國能源需求、能源結構、碳排放因子較大、缺乏資金募集等方面,將迎來巨大的挑戰,但這也將帶來不少產業投資機遇。
中國于2020年9月宣布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力爭實現碳中和的國家“雙碳”戰略。企業是碳排放的主體,也是落實碳中和目標的主體。要抓住建設“凈零”未來的巨大發展機遇,企業必須采取氣候行動,推進全面深度減排,實現低碳轉型。前瞻徐文強院長也同步指出,目前中國在第二產業的占比較高,能源消耗相對較大,導致中國整體碳排放量已近100億噸,占據近全世界的近1/3,在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緊急任務下,可以從三個路徑展開產業機遇的探索與投資:
1、科技創新。我國實現碳中和的最主要手段,還是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來實現減排目的,創新技術路徑需要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共同發力,一方面含“碳”量高的化石能源,煤炭要面對供給側改革;控制化石能源總量,提高利用效能,從化石能源轉換為電能方面需要將繼續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在需求側,依托技術改造的節能減排是核心。
2、經濟轉型。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我國生產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鋼鐵與水泥,工業生產技術具有明顯的高碳消費特征。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的增長仍是當前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中國第二產業的能源終端消費占比高達67%。可見,中國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是中國實現“碳中和”過程中的一項必要舉措。徐院長指出,在創造同等量的GDP情況下,我國所消耗的能源比發達國家要高出兩到三倍,在經濟結構上,可以向綠色、低碳的第三產業上轉型,發展服務行業,使其更綠色、環保、可持續。
3、能源革命。徐院長表示促進經濟主體由使用化石能源轉為選擇清潔能源,并且增加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等方面的創新能力,增加森林碳匯、海洋碳匯、土地碳匯等開發模式與投入,我國在新能源上新增投資規模將逾140萬億,而這其中需要大量的社會資本介入,針對碳中和的能源創新技術進行評估與市場化,將會形成碳交易、綠色金融等相關的經濟模式,推動社會資本向低碳領域流動,這會是個巨大的市場。
最后,前瞻產業研究院徐院長還提及到碳中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基礎,那么在推動清潔能源、綠色金融的規模上,非常需要資本市場的介入與支持,從而推進綠色科技創新。未來中國在清潔能源板塊,可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發電設備和技術、專利,形成能源出口大國,而是這也是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
在未來,前瞻產業研究院希望聯合阿里云及更多的創新服務中心組織或企業,從科技創新發展、產業投資趨勢、產業價值發現、產業實踐、技術落地等角度,引領未來中國產業鏈發展的新思維、新趨勢,共同洞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