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發現,蝦虎魚在群體中不會完全偽裝。蝦虎魚通過改變顏色來避免被捕食者發現,并且在獨自一人時能更快、更好地做到這一點。
在發表于《皇家學會開放科學》的研究中,悉尼大學的學者認為,這是因為獨處的魚更易受攻擊。他們補充說,偽裝有一個新陳代謝的成本,而群居行為可以減少魚的壓力。群體在一起時,受到捕食者攻擊的危險較小。
由于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等應激激素是魚類顏色變化的神經機制的核心,所以壓力水平也可能直接影響它們的偽裝能力。
蝦虎魚
蝦虎魚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是指蝦虎魚科數千種中小型底棲魚類。
蝦虎魚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熱帶和溫帶的咸水和淡水環境中。在澳大利亞,從昆士蘭南部到維多利亞的沿海水域都有它們的身影。
它們最大尺寸為3.5厘米長,一般居住在較暗的環境中,以增強其偽裝能力。
測試黑白蝦虎魚
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博士生Encel和她的導師Ashley Ward教授在去年8月來到了悉尼的Narrabeen湖。在那里,蝦虎魚會被許多大型魚類和鳥類的捕食,因此它們非常需要對自己進行偽裝。
他們從淺水區的泥地、沙地和礫石灘上收集了些蝦虎魚,然后在實驗室里對這些蝦虎魚——單獨的和成群的——進行了測試。在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后,他們發現身體顏色的變化在大約三分鐘內趨于平穩。然而,當這些魚在自己晃悠的時候,它們能夠更完美地融入背景,并且比成群的魚更快地做到這一點。
該研究論文題為"Social context affects camouflage in a cryptic fish species",已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上。主要作者為Stella A. Encel。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os.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