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劑效應,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癥狀得到舒緩的現象。例如,在給患者吃了糖之后,可以開始從疾病中恢復,只是因為患者的大腦和身體相信真的得到了治療——但其實并不是一個真實的東西。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回顧了用于支持安慰劑效應背后想法的證據,并認為這些證據都是有缺陷的,安慰劑只對病人產生過非常小的影響。科學家們說對在臨床實踐中使用安慰劑感到擔憂,因此在猶豫是不是要揭穿安慰劑效應的神話。
安慰劑被設計成看起來、嘗起來、聞起來和感覺起來都很像真正的治療;但它不包含活性成分。這方面的例子包括糖丸、鹽水或假的外科手術。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認為,最近醫學雜志上倡導在臨床護理中使用安慰劑是基于存在嚴重缺陷的研究。針對安慰劑的研究,研究人員評論表示:
安慰劑提供了重要的治療效果——安慰劑通常只有適度的效果。
安慰劑藥片的顏色和形狀影響了安慰劑的效應——這種想法主要來自于參與者沒有健康狀況甚至沒有服用安慰劑藥片的研究。這些研究只是問人們他們認為哪種藥片可能的效果最好。即使這些有缺陷的研究也產生了不一致的結果。
安慰劑,即使被誠實地描述為惰性,也會產生重要的臨床效果——這些說法是基于可疑的科學。例如,一項據稱支持這一觀點的研究完全忽略了對照組的數據。
安慰劑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有效——在臨床試驗中不可能操縱時間,所以這種說法沒有依據。
悉尼大學肌肉骨骼健康研究所所長Christopher Maher教授認為,目前關于安慰劑的大部分討論,似乎更側重于將安慰劑奉為神秘又強大的東西,而不是對病人護理和結果產生實際影響的例子。同時他還表示,最好是摒棄安慰劑,而用真正的循證治療來管理病人。
題為Placebos in clinical care: a suggestion beyond the evidence的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澳洲醫學期刊》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5694/mja2.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