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困惑于為什么具有相同教養(yǎng)和基因構成的兄弟姐妹,在行為方面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在有反社會或犯罪行為家庭中長大的年輕人,如何能夠遠離麻煩?負責決策的大腦區(qū)域,其結構性差異可以解釋為什么生活在同一家庭的兩個兄弟姐妹在罹患行為障礙的風險方面有所不同。
巴斯大學和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同一家庭的不同成員來探究這個問題——有些人患有精神健康狀況的行為障礙,有些人沒有行為問題。
行為障礙的特點是重復的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模式。行為障礙在5至16歲的青少年中,流行率約為5%,但社會階層的梯度很高:200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近40%受照顧兒童、受虐待的兒童或在保障登記冊上的兒童,都有行為障礙。盡管如此,人們對這種情況的普遍認識仍然很低,許多心理學家或精神病學家都不承認這種情況。
巴斯大學的國際研究小組對41名患有行為障礙的青少年、24名未受影響的兄弟姐妹(他們有一個患有行為障礙的兄弟姐妹,但自己沒有表現(xiàn)出這種狀況)和38名沒有行為障礙家族史的對照組進行了核磁共振腦掃描。
分析發(fā)現(xiàn),患有行為障礙的年輕人和他們的親屬都顯示出大腦的結構差異——在大腦的下頂葉皮質區(qū)。然而,在負責同理心和認知控制/抑制行為的大腦區(qū)域,行為障礙組存在特有的結構性變化,而這些變化在未受影響的兄弟姐妹中沒有發(fā)現(xiàn)。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前額葉皮層的變化(一個參與計劃和決策的大腦區(qū)域),這個變化是未受影響的兄弟姐妹組所特有的情況——這可能解釋了為什么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盡管有行為障礙的環(huán)境或遺傳風險因素,卻不會出現(xiàn)反社會行為。以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兄弟姐妹之間的反社會行為有差異,但那些有行為障礙的人和他們未受影響的兄弟姐妹在識別情感面部表情方面都有困難。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表明,關鍵的行為差異可能是由大腦中負責執(zhí)行功能或決策的部分的微小變化決定的。這些差異可能使一些兄弟姐妹更容易出現(xiàn)危險行為,這點可以成為未來研究的一個重點。
這項研究是首批基于家庭行為障礙的研究之一,它證實了大腦對于區(qū)分同一家庭中具有較高反社會或犯罪行為風險的成員非常重要。研究人員希望研究結果能夠起到幫助和指導作用,對患有行為障礙的青少年的弟弟妹妹進行早期干預,幫助他們在更年輕時獲得幫助和治療。
題為“Neuroanatomical markers of familial risk in adolescents with conduct disorder and their unaffected relatives”的相關研究論文發(fā)表在《心理醫(yī)學》雜志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psychological-medicine/article/abs/neuroanatomical-markers-of-familial-risk-in-adolescents-with-conduct-disorder-and-their-unaffected-relatives/EE9F7928C2EDE4212562E9012131E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