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對于推動和促進證券業發展至關重要。日前,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了2020年度券商文化建設實踐評估結果,在102家證券公司中有34家劃歸A、B兩檔,且頭部券商中金公司(601995.SH)、申萬宏源(000166.SZ)更是缺席。
回看2019年,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出席一次會議時指出,在證券基金行業規模、資本實力、利潤水平等硬指標快速擴張的同時,行業文化、職業道德等軟實力發展相對滯后,存在問題和弊病。
這次講話相當于對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期待。
加之此次評估結果經過公司自評、自評復核、復核結果確認及征求監管部門意見建議等環節最終形成,可見這份評估分量不輕。不難發現,這份評估對于走在隊伍后面的68家券商敲響了警鐘,也為其文化建設之規劃指點了迷津。
68家券商落入C、D兩檔
2019年11月21日,中國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易會滿出席證券基金行業文化建設動員大會。他在會上指出,在證券基金行業規模、資本實力、利潤水平等硬指標快速擴張的同時,行業文化、職業道德等軟實力發展相對滯后,存在問題和弊病。
時隔近兩年后,中國證券業協會于今年6月1日啟動了2020年度券商文化建設實踐評估活動,并于7月3日進行了披露。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最早下發的評估文件顯示,評估結果分為A、B、C、D四類等級,比例設置為A類10%,B類20%,其余為C類、D類。
按照合并口徑,最終,在參與本次評估的102家證券公司中,評估結果為A類的公司有12家,B類公司有22家,共計34家。也就是說,有68家券商被評為C、D級。值得一提的是,C類和D類僅定向告知具體券商,公開的僅有A、B兩類。
獲評A類的券商分別為南京證券、東方證券、國泰君安、國元證券、中信證券、華泰證券、廣發證券、光大證券、安信證券、興業證券、浙商證券和海通證券。
而獲評B類券商分別為招商證券、長江證券、長城證券、西南證券、東莞證券、東興證券、東海證券、國開證券、國信證券、國海證券、中泰證券、中信建投、財達證券、財信證券、財通證券、山西證券、銀河證券、華西證券、華龍證券、華鑫證券、華安證券和華福證券。
記者注意,就在此評估結果發布前不久,中國證券業協會亦對102家證券公司的資產規模、各項業務收入等38項指標進行了統計排名,發布了2020年證券公司經營業績指標排名情況。
結合兩份名單可以看到,2020年總資產、營收、凈利潤排名均在前十位的頭部券商中金公司與申萬宏源并未上榜此次文化建設的A、B兩級,而未上榜原因有多項因素,其中包括了未獲加分的原因。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2020年證券公司文化建設資金支出排名》顯示,中金公司2020年文化建設資金支出額為751.00萬元,排名在第48位,文化建設資金支出金額占其2020年157.01億元的總營收的0.047%。而申萬宏源2020年文化建設資金支出金額達4331.59萬元,排名第十位,文化建設資金支出金額占其2020年173.22億元的總營收的0.25%。
據悉,2020年度券商文化建設資金支出金額中位數為609.76萬元,文化建設支出占比中位數為0.32%。按照評估的加分規則,上述兩家券商因“支出占比排名未達到行業中位數以上”而未獲加分。
針對上述情況,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業界人士表示,“他們平時確實在文化建設上投入相對少”。而此次評估結果中,中信證券的文化建設資金支出金額最高,2020年支出了1.24億元,支出占比達到0.36%。
據悉,此次評估是中國證券業協會組織的首次全行業文化建設評估活動。中國證券業協會指出,這是為全面推進和提高行業文化建設的需要,對證券公司2020年度文化建設實踐情況進行的綜合性評估,主要體現的是證券公司踐行“合規、誠信、專業、穩健”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文化建設實踐現狀。評估結果經過公司自評、自評復核、復核結果確認及征求監管部門意見建議等環節最終形成。
某證券公司戰略部研究員張莉瑩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是文化建設評估納入分類評價加分的首年,券商此前對于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存在差異,部分券商更關注于業務開展情況,而且文化建設哪些項目能夠獲得基礎分和加分,隨著這次協會組織申報才浮出水面,可能有些券商存在之前做了一些工作,卻不是協會今年認定的加分項,或者是由于種種原因自評的加分項沒能被協會認可。
在她看來,大型券商獲得文化建設加分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即使沒有這項加分,憑借規模和業務優勢,分類評價總分依然較高,影響不大。
需注意的是,此次評估分類結果不是對證券公司資信狀況及等級的評價,證券公司不得將分類結果用于廣告、宣傳、營銷等商業目的。中國證券業協會表示,下一階段,將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評估工作,推動證券公司“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提升公司文化“軟實力”。
申萬宏源去年營收行業第八
記者看到,缺席A、B兩級的中金公司與申萬宏源均在文化建設上提過想法與主張。在《中金公司文化建設配套制度和改進計劃》中,中金公司指出,公司從多領域制度著手推進文化建設。“公司將在2021年全面推進期及2022年后,不斷強化、鞏固文化建設成果,持續推進文化建設。”
在同樣類型的文件中,申萬宏源則指出,將把企業文化建設與黨建工作、經營管理、履行社會責任相結合,對申萬宏源“融”文化5年的建設經歷進行回顧總結,結合企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完善企業文化建設,以及把文化建設抓出成效,落實好具體工作等。
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申萬宏源和中金公司2020年營收分別為173.22億元、157.01億元,排名在102家券商中居第8位和第10位;2020年凈利潤分別為78.52億元、72.07億元,排名分列第8位和第10位。
眼下正值年報集中披露期,各大券商紛紛拿出“欲盈”的業績預測。譬如中金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凈利潤442509萬元至503545萬元,增長幅度為45%至65%。但《華夏時報》記者發現,申萬宏源則拿出了“不確定”的口徑。該券商將于2021年8月28日公布中報。
具體來看,申萬宏源一季度業績,其實現營業收入86.5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3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4.3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33%,表現良好。但反觀近幾年表現,申萬宏源曾屢遭處罰,多次陷入訴訟糾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申萬宏源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并不順心,在整個板塊表現不穩定的情況下,申萬宏源股價在A股累跌11.3%,且同采取“A+H”上市模式的中金公司,其股價在A股也累跌達18.3%。但截至7月9日收盤,申萬宏源與中金公司在兩地股價均錄得上漲。
一家獨大的時代已經過去,想要在券業占據一席之地,僅僅有看得見的硬實力是不足夠的,還需要有看不到的軟實力。在軟實力逐漸得到重視的當下,硬、軟實力兩手抓對于企業發展必不可少。
據《華夏時報》記者此前報道,在上半年,申萬宏源曾一度卷入某葉姓私募人士攪起的“市值管理”輿論風波之中,其青島證券營業部員工劉鵬被指牽扯其中。
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員李劍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金融企業不光僅僅是從財務指標角度去體現經營成果,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同樣是具備品牌價值的重要一環。唯有兩手都抓到過硬,中國金融企業才能真正樹立于世界企業之林。企業員工才能真正具備扎實的業務素養,自信的競爭能力,為社會主義金融奉獻的主人翁精神,從而幫助企業更好更快成長。
對于券商該如何進一步發力文化建設,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向本報記者分享了他的看法。在他看來,有兩個方面需要把握:一個是管理角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提高管理效率,守法經營,合規經營,用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引導經營;另一個是思維提升角度,證券行業作為強監管領域,要有足夠的自律意識和風險意識,同時要以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發揮好金融中介的作用和能力,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貢獻力量。以上需要公司從認識層面不斷宣導,強化交流,營造積極向上的公司文化氛圍。記者 林堅 陳鋒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