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鮮明中國特色
《國家公園設立規范》對國家公園的定義是:由國家批準設立并主導管理,邊界清晰,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地或海洋區域。這個定義既體現了與國際接軌,又突出了中國特色,特別是體現了與現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國家公園的基本功能定位。
孫鴻雁表示,“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強調系統保護。我國將國家公園定位為三類自然保護地中保護強度、保護級別最高的一種保護類型,實行最嚴格的保護管理,更加注重保護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比如,將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納入正式設立的三江源國家公園范圍,區劃總面積19.07萬平方公里,實現大尺度的系統保護。
第二,強調體系建設。我國的國家公園體制建設不是單純建立幾個國家公園實體,而是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由國家主導設立國家公園,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從整體上謀劃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構建形成長效保護機制。
第三,強調生態保護和社區發展相結合。我國人口眾多,國家公園內或多或少分布有原住居民。我國的國家公園在保護生態的同時也注重社區發展和民生改善,在國家公園建設過程中,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分區,實行差別化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把社區居民視為共建伙伴,從而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雙贏目標。
劃定準入門檻
成為國家公園要具備哪些條件呢?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唐小平表示,國家公園準入條件包括國家代表性、生態重要性和管理可行性三個方面。
“國家代表性”在國家公園遴選中極其重要,不僅強調國家公園應選擇具有中國代表意義的自然生態系統,或中國特有和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的集聚區,且具有全國乃至全球意義的自然景觀和自然文化遺產的區域,還要體現國家公園必須符合國家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由國家主導設立。
“生態重要性”是國家公園最為核心的功能,其他任何功能都必須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展開,自然生態系統所承載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都必須完整地保存。
“管理可行性”是國家公園設立的落腳點,既要能夠體現國家事權,國家管理、國家立法、國家維護,又應該充分考慮到我國人多地少的現實條件,具備以較合理的成本實現有效管理的潛力,協調好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并提供國民素質教育機會,實現全民共享。
“符合準入條件的區域,還需統籌考慮國家總體布局,考慮生態保護緊迫性和地方積極性,按照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的原則,有序推動國家公園設立。”唐小平說,要本著儲備一批、創建一批、設立一批的思路,建立一個動態開放的國家公園儲備機制,引導全國各地推動國家公園的創建。
唐小平表示,綜合考慮國家的生態安全需要、公眾的關注度和地方的積極性等因素,下一步重點在青藏高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生態功能的重要區域,還有廣闊的海域,創建國家公園。比如黃河口、秦嶺、若爾蓋、南嶺、遼河等區域。
保護和體驗相得益彰
國家公園是否對公眾開放,是備受關注的話題。對此,唐小平表示,國家公園里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應該是最好的生態產品,也是最美的自然課堂,還是最有吸引力的生態體驗勝地,所以肯定是要對公眾開放的。
“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講,國家公園是一種以未來人類生活空間鍛造為目標的自然文化形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說,國家公園不能建成無人區,也不是一個隔離區,更不是我們人為設定的一個禁區。我們要做的就是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營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我們要做到的是讓生態保護和生態游憩、生態體驗相得益彰。建設國家公園,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要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享受到國家最美、最優質的生態產品。
唐小平介紹,按照現在的規劃,國家公園劃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進行管控,核心保護區里原則上只對科學研究、考察、監測等活動開放,“而一般控制區的范圍,我們要劃出一定的區域對旅游者、對公眾開放。要滿足公眾進入自然、親近自然的要求,所以會建一些自然教育基地、科普基地、野外觀測點,包括露營、徒步、解說系統等,主要開展自然教育、自然游憩和生態體驗活動,這是鼓勵的。”
“當然,在國家公園里開展旅游活動,和大眾旅游還是有所區別的。今后要實行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模式,對所有的活動,除了公益性活動之外,經營性的活動都采取特許經營。”唐小平表示,在國家公園里將根據環境容量,合理確定每年或者每天訪客承載的數量,建立門票預約制度,科學測算運營成本,體現公益的屬性。“我想,原則上公益性項目可能都是免費的,經營性項目實行特許經營,根據每個項目的特點核算成本,少收費,要嚴格控制經營類服務項目的價格,主要的目的還是讓公眾進入到國家公園,能夠感受自然之美,弘揚國家公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