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上海戲劇學院展區,可以看到跨越七十多年舞臺變幻;走進中央戲劇學院可以看到那些近七十年來舞臺背后活躍的名字;在匯聚獨立藝術家的“野生島嶼群”可以看到最先鋒的舞臺理念在碰撞、交融……正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靜安莊館)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舞臺美術展,作為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成立四十周年的重要活動之一,讓觀眾可以走近神秘的舞臺,走近那些我們曾經陌生的領域……
給觀眾提供機會與舞美親密接觸
作為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成立四十周年的眾多慶典活動,第四屆中國舞臺美術展面向大眾開放,先鋒的藝術設計,獨特的舞臺理念,先進的舞臺設備和燈光技術在這里呈現。本來看上去很專業的展會,也吸引了不少普通市民前來參觀,還有不少是全家出動,最小的觀眾才兩三歲,跌跌撞撞走在藝術品中間。這樣的情景讓展覽主辦方有些意外也有些欣慰,畢竟在過去很長時間,舞臺美術設計對普通觀眾有些陌生,可以說此次舞臺美術展就為普通觀眾提供了一次與舞臺美術設計和舞美設計師親密接觸的機會。
作為舞臺美術人才的培養基地,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等院校的展臺各有特色。歷史悠久的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至今已經培養了三千余名畢業生。他們的展區以七十根潔白的“校友柱”為主體視覺形象,每根柱子按年份鐫刻著畢業生的姓名,他們中間的大多數都曾經或者正活躍在中國的舞臺之上。同時,展區還利用數字化技術,以文字、圖片、影像等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展示了歷屆校友專業創作、學術研究的成果,生活、工作、學習的狀況等。
上海戲劇學院的展臺也非常吸引人。1946年,上海戲劇學院開辦了“第一屆舞臺技術專業”,招收學生5名,開啟了中國舞臺美術高等專業教育的新里程。此次他們從建校以來的500余部教學劇目中選擇200余部的舞臺模型呈現給觀眾。從1946年《歲寒圖》的舞臺模型到最近的劇目,二百多個模型既是上戲舞臺美術人才培養的累累碩果,也呈現了中國舞臺美術七十多年的流變。作為戲曲特色院校,中國戲曲學院展區則獨具中國文化寫意之美,空間主體選擇了半透明紗的材質,“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半透紗層層疊疊的效果掩映而出展區內豐富的空間和展品。
獨立藝術家的設計讓人新鮮而好奇
極具藝術性的獨立藝術家展區“野生島嶼群”成為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展會現場時不時會傳來歌劇演員現場演出的歌聲,吸引很多觀眾尋聲而來,這是著名戲劇導演陳蔚展區的歌劇gala。陳蔚導演被認為是國內最懂舞美、最重視舞美的導演之一,她的加入也使四屆展具有了更大的價值和意義。除了陳蔚導演之外,其他獨立藝術家的設計也讓普通觀眾覺得新鮮而好奇,比如青年舞美設計師王琛,以他充滿現代意識的審美和語匯吸引了不少關注。
與獨立藝術家展區作品的特立獨行不同,“2015-2021吳文超舞美設計作品展”少了一些天馬行空,多了一些務實。設計師吳文超介紹,這是他近五年來的一些作品展示。人們印象中舞美設計是舞臺作品創作中非常“燒錢”的一個環節,但吳文超的這些作品很多都是給地方院團小成本作品設計的舞臺,其中很多舞臺從設計到制作只花了十幾萬元。吳文超說,地方院團往往劇場簡陋,資金也是捉襟見肘,無法像大院團那樣大手筆的投入,但地方觀眾和院團依然渴望更好的舞臺。為此他還琢磨出一套少花錢多辦事的設計思路,“在設計方案上注重軟景和硬景的組合,注重虛實結合,往往就能在盡可能少的投入下,做出比較好的效果,和戲曲的程式化還能有比較好的契合。”
北京人藝、北京演藝集團等北京院團也都參加了此次展覽。北京演藝集團展區以音樂劇《在遠方》為設計靈感,塑造“破壁——從一個遠方奔向另一個遠方”為整個展區的主題。250平方米左右的展區內,多部經典作品的舞臺模型和服裝造型將現場展示給觀眾,包括舞劇《五星出東方》、音樂劇《在遠方》、評劇《母親》、評劇《新亭淚》、河北梆子《喜榮歸》等。舞劇《五星出東方》、雜技節目《俏花旦——集體空竹》、評劇《良宵》、河北梆子《穆桂英掛帥》、河北梆子《王寶釧》等劇服裝和頭飾展示,讓觀眾更真切感受舞臺細節之美。北京晚報記者 牛春梅 方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