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日,江蘇省市場監管局公布的一組數據引起關注:截至2022年12月28日,江蘇省市場監管部門已為全省20399家輕微違法企業依規免除和減少罰款15.36億元。此舉展現出江蘇助企紓困政策的“溫情一面”。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注重圍繞市場主體需求施策,完善政策實施方式,增強時效性和精準性。當前,我國經濟持續恢復,呈回升態勢,但中小微企業發展仍面臨著一些困難,不容忽視。因此,各地在幫助企業解難題、渡難關,實現平穩發展的過程中,既要制定解決共性問題的普適政策,又要聚焦“急難愁盼”問題出臺個性化舉措,努力實現政策制定“對癥下藥”,政策實施“雪中送炭”。
越是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越要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情。做好助企紓困工作,首先要堅定企業發展信心,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創業活力,大力營造政企同心抓經濟、拼經濟的濃厚氛圍,以斗爭精神迎接挑戰,以奮進拼搏開創未來,在各類政策統籌協調上下功夫,把“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要求落到具體政策層面,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努力完成既定目標任務。
如何渡過難關堅持下來并實現更好發展,是各地企業最關心的現實問題。因此,制定和實施助企紓困政策要做到靶向發力、精準服務,切實解企業燃眉之急。一段時間以來,各地陸續出臺了不少紓困惠企的暖心舉措,有力促進了保主體、穩增長。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聚焦中小微企業實際需求,更加突出個性化專業化指導,著力破除企業攻堅克難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堵點,謀劃更多增量政策,幫助企業找出短項、補齊短板,為廣大中小微企業“輸血補氣”,助力企業克服困難,抓住機遇,贏得競爭優勢。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推出一攬子助企紓困政策后,更重要的是著力推動政策能落地、快落實,讓企業訴求“有求必應”。出臺的助企紓困政策應盡可能化繁為簡、清晰明確,讓企業“一目了然、一看就懂、一辦就成”。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當好企業的“娘家人”“貼心人”,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面對面”指導、“手把手”支持,針對企業痛點、難點、堵點,列清單、建臺賬,限時辦理、對賬銷號,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同時,要將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納入督導范圍,強化跟蹤問效,提高惠企政策落地“加速度”。比如,蘇州市人社部門為有效減輕受疫情影響企業的負擔,創新推出了合計52個事項的人社領域政策兌現“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到期即享”三張清單。2022年,蘇州共發放穩崗返還等助企紓困補助資金21.66億元,惠及企業35.01萬戶次,職工407.81萬人次。
政府監管部門在維護市場秩序的同時,也應該承擔起保護市場主體的職責。因此,助企紓困政策應立足實際,增強包容性,助困難企業“絕渡逢舟”,讓各類市場主體感受到政策的溫度。對于市場主體一般事項首次違法、輕微違法,沒有造成嚴重危害后果的,應采取審慎包容監管,防止過度執法、一刀切執法。在實際監管過程中,應采取柔性執法方式,做到寬嚴相濟、法理相融、罰教結合,推動監管執法由“重管理”向“細服務”轉變,讓惠企助企政策釋放更多紅利,增強助企紓困政策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