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環境問題和氣候問題日趨變得嚴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正加大在綠色技術,碳減排技術方面的研究投入。例如用二氧化碳加氫制成液體燃料,從牛奶和廚余垃圾中提取蛋白質纖維取代塑料,用光催化片生產綠氫,用廢棄塑料制造出可用于航空領域的可持續燃料等。
下面列舉了一些國際范圍內最新低碳創新的成果。
中國二氧化碳合成汽油技術取得新突破
3月4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發布消息稱,由大連化物所和珠海市福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全球首套1000噸/年二氧化碳加氫制汽油中試裝置,在山東鄒城工業園區開車成功,生產出符合國VI標準的清潔汽油產品。當日,二氧化碳加氫制汽油技術在上海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技術成果屬世界首創,整體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二氧化碳加氫轉化制液體燃料和化學品,不僅可以實現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利用,還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儲運。
深圳大學首次證實產甲烷古菌可直接“吃掉”石油產生甲烷
2021年4月28日,深圳大學李猛教授團隊終于取得了突破,首次證實了產甲烷古菌可直接“吃掉”石油產生甲烷(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該研究結果拓展了人類對產甲烷古菌的生理代謝功能的認知,完善了碳循環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為地下枯竭油藏殘余原油的生物氣化開采奠定了科學基礎。據初步估算,未來,如能將這種新型古菌應用于我國現存的地下枯竭油藏開采,利用微生物將石油轉化為天然氣甲烷,不僅讓油氣共采成為可能,其所產油氣的總量可相當于再造一個大慶油田,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將具有重要意義。
蛋白質代替塑料做包裝
今年3月,新材料合成生物研發商Mi Terro宣布完成數百萬美元天使輪融資,此輪融資將用于團隊擴張、生產投入及技術研發。早在2021年Mi Terro公司就已經研究成功不用石油為原料,而是從廢棄的牛奶、酒糟和廚余垃圾中提取具有可持續性的蛋白質纖維。據悉,該纖維可以在服裝、醫療、包裝行業取代塑料,從而降低環境污染。
用石油基材料或者竹纖維制成的紡織品具有吸汗性、耐用性等特點,Mi Terro公司稱,目前該公司已經生產出了一種吸濕、耐用且成本更低的蛋白質纖維。
GenCell綠色合成氨項目取得突破
以色列公司GenCell Energy公司在合成氨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公司將進一步推進其綠色合成氨開發項目。2022年2月28日GenCell Energy公司公布,其氨技術的突破將能夠在非常低的溫度和壓力下直接從水中生產綠色氨。
Argus Research預測,快速擴張的綠色氨市場將增長到每年10億噸的需求,因為它逐漸成為未來的顛覆性燃料,能夠推動全球能源眾多領域的脫碳。綠色氨不僅可以為化肥和海運燃料提供原料,還可以為GenCell的堿性燃料電池生產燃料,使GenCell能夠自給自足地將綠色能源輸送到能源消費地點。
日本試驗利用人工光合作用生產綠色氫氣
據《日本經濟新聞》2月18日報道,東京大學將與豐田汽車(Toyota Motor)、三菱化學(Mitsubishi Chemical)等公司以及研究機構合作,通過人工光合作用生產清潔燃燒的氫氣。該項目將開發能夠利用陽光將水分子分解為氫和氧的光催化片,這些光催化片將被應用到充滿水的電池板上,以產生氫氣,氫氣可以用作燃料,或與二氧化碳結合制造化學物質。據NEDO估計,人工光合作用技術如果被廣泛采用,到2050年可以使日本的碳排放量減少1300萬噸。
用垃圾、廢棄塑料制造航空燃料
今年3月2日,由英國航空公司(BA)和可再生燃料技術公司Velocys聯合打造的Altalto工廠,計劃每年將數十萬噸殘余廢物轉化為可持續燃料,主要是航空燃料。具體而言,該工廠將利用費托(FT)工藝,加熱富含碳的物質(如廢棄塑料、城市垃圾)生產合成氣(syngas,主要是一氧化碳和氫的合成物,還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和其它氣體),然后將其轉化為液體運輸燃料,產生負碳排放的可持續航空燃料。據IATA估計,可持續航空燃料可以幫助減少近2/3的航空溫室氣體排放量,這對任何凈零排放戰略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