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公司2023半年報的逐漸披露,多家基金公司上半年的營收成績單也一一公之于眾。
(資料圖片)
截至8月22日,共有10家基金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數據出爐,就各家基金公司披露的業績情況來看,上半經營情況分化明顯,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
3家凈利過億元
華夏基金的上半年業績是頭部基金公司中最早浮出水面的。
8月3日,中信證券半年度業績快報顯示,華夏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收37.11億元,凈利潤10.7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5%、1.61%。同期,公司的管理資產規模為18016.65億元,首次突破1.8萬億大關,創出公司成立以來歷史新高。
通聯數據顯示,今年來華夏基金新發36只基金,新增規模1067.23億元。其中華夏科創50ETF最新規模為802.78億元,距年初份額增加334.08億元,成為A股市場第二只規模突破800億的權益ETF基金。
大恒科技2023年半年報顯示,諾安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收5.97億元,同比增長19.06%,凈利潤1.62億元,同比增長26.58%。
諾安基金經理蔡嵩松管理的諾安成長上半年上漲6.61%,憑借對半導體的重倉位,在兩百億這個重量級里領跑。他單獨管理的規模較小的諾安積極回報更加凌厲,上半年上漲42.39%,基金規模從去年年末的不足1個億增長至二季度末的23.64億元。
另一家在上半年凈利潤超過1億元的是財通基金,為1.14億元,同期營收為3.87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截至上半年末,總資產29.02億元。
Wind數據顯示,財通基金在上半年非貨規模從444億元增長至561億元,規模增長逾百億元,行業排名躍升6位。作為“定增王”,財通基金上半年仍然是參與定增金額最多的公募,共計認購了近137億元。
望京博格主筆鄭志勇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基金公司創造了少有的僅憑幾百人就能創造幾十億元收入的商業模式。
上半年逆市增長
南華基金在上半年扭虧為盈。8月19日,南華期貨發布半年報,截至上半年末南華基金總資產為1.56億元,凈資產1.48億元;上半年實現營收3410.19萬元,同比增長80.46%,凈利潤為60.42萬元,去年同期為虧損1235.7萬元。這也是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來,首次實現盈利。
南華期貨表示,南華基金作為國內第一家由期貨公司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今年管理規模首次突破200億元。截至今年6月底,公募基金業務產品總規模269.61億元,同比增長129.14%。
東興證券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東興基金的營收為7014.23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9.32%,凈利潤為1502.7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38%,是目前基金公司中凈利潤增長幅度最大的公司;東興基金在今年6月末的管理總規模為370.1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5.39%。
對于東興基金經營收入和凈利潤的大幅增長,東興證券在半年報中表示,這主要是得益于管理規模的增長。東興證券稱,根據同花順統計數據,2023年上半年,東興興瑞基金A份額進入行業同類排名的前百分之一,東興興福基金A份額進入行業同類排名的前百分之二。
中郵基金今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7098.42萬元,同比增長87.33%,但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4149.37萬元,同比下跌22.72%。
有公司凈利潤下降
上半年市場震蕩加劇,基金發行降溫,基金公司也普遍面臨較大盈利壓力。但同樣是面臨行業低谷期,有的公司受到沖擊的程度較大。
國元證券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30日,長盛基金總資產14.9億元,凈資產12.67億元,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29億元,同比增長1.95%而實現凈利潤3296.72萬元,同比下降17.84%。
東吳基金是目前上半年凈利潤下滑最多的基金公司情。東吳證券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底,東吳基金總資產4.88億元,凈資產3.49億元。其中,上半年實現凈利潤350.38萬元,與2022年同期559.22萬元的凈利潤相比,下滑了37.34%。
國脈科技中報披露,其持股24%的興銀基金今年上半年營收微跌0.5%,但凈利潤卻下滑了32%。
國海證券2023年半年報也揭開了國海富蘭克林上半年的經營情況。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37億元,凈利潤9846.6萬元,較去年同期分別下滑9.49%、24.07%。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我國已經進入理財大時代,大力發展公募基金是一個重要舉措。近日出現的公募基金大量自購只是一個開始,預計后面會有更多機構加入到自購的陣營,用真金白銀提振市場信心,推動市場回暖。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保持信心和耐心,在市場低位果斷地布局好股票和基金,然后耐心等待市場回暖,是比較好的投資策略。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