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羅甸縣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強化技術指導,把種桑養蠶產業作為鄉村振興一項重點產業來抓,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種桑養蠶,助力群眾增收。目前,桑蠶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新絲路”。
這幾天,在羅甸縣各桑蠶養殖基地,村民們忙著摘繭、分類,打包、運送到各個指定收購點銷售,這已經是今年采收的第七批蠶繭,實現產銷兩旺的村民們喜笑顏開。
9月30日,記者在邊陽鎮深井村種桑養蠶基地的養殖蠶房里看到,一排排白色的蠶繭掛滿蠶床,村民們忙著采收蠶繭、分類、打包,準備運送到收購點銷售。“我種桑養蠶面積是210畝,今年養成了80多張,總的收入在18萬元左右。”養殖大戶李錫軍一邊介紹一邊正忙著指導村民采摘。
【資料圖】
在邊陽鎮工業園區蠶繭收購點,一筐筐白花花的蠶繭有序排列,公司員工們忙著分揀、登記、付款、裝箱、上車,幾十名養殖戶也在有序排隊銷售蠶繭。
“今年種有230畝蠶桑地,請了18個人在基地務工,今年發放務工工資20萬元左右,我自己的純利潤還有8萬元,爭取明年上10萬元。”邊陽鎮新場村的姚茂金是當地的種桑養蠶大戶,這幾天他們養殖的蠶繭喜獲豐收,看著小小的蠶繭換來了的一張張百元大鈔,讓他們對這一產業充滿了信心。
“我們新場村共有桑園1500畝,每年的產量80余噸,產值600萬元以上,每年解決本地村民務工2萬余人次。”邊陽鎮新場村村支書姚茂淵介紹,新場村國土地面積19平方公里,現有農戶1018戶,人口4431人,近年來,新場村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優勢,由合作社流轉土地后返租給養殖大戶發展種桑養蠶,帶動村民就近務工增收。
“下一步,邊陽鎮將加大宣傳力度,調動群眾積極性,擴大桑蠶的種植規模,同時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完善項目配套設施,提高產業效益,提高群眾收入,助力鄉村振興。”邊陽鎮宣傳委員莫秀高介紹,邊陽鎮通過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將桑蠶養殖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截至目前,邊陽鎮累計總投入資金3375.8萬元,發展種桑養蠶產業達8017畝,配套建設蠶房9605平方米,項目覆蓋新場、深井、達上、羅木等22個村1420戶5889人。
近年來,羅甸縣高度重視桑蠶產業,圍繞“富民、強企、興縣”的三贏目標,強化優質蠶業的構建,2019年,引進貴州喜農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種桑養蠶產業,助農增收,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
“我們公司采取統一育苗種植,統一小蠶共育,統一技術指導,統一保底回收,從技術到銷售末端一條龍服務,解決農戶后顧之憂,鼓勵農戶發展種桑養蠶產業增收致富。”貴州喜農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黃永強介紹,公司引進四川宜賓技術專家團隊,聘請貴州省產業研究所桑蠶專家5人為種桑養蠶產業作技術指導,為羅甸建設優質繭生產基地縣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術支撐。
據了解,目前,羅甸縣種桑養蠶產業發展涉及8個鄉鎮,116個村,覆蓋農戶2088戶,共栽良桑2.8萬畝,總養蠶量14447張,總產繭量800噸,總產值約4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