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左)為他人講解繡塑布偶創(chuàng)作技藝?!∥何 z
賣哈密瓜的老人、翩翩起舞的少女、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nóng)家小院、騎著馬轉場的牧民……
這些生活氣息濃厚的場景,被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紅山農(nóng)場手工藝人王菊,用繡塑布偶藝術生動展現(xiàn)出來。
【資料圖】
“我從小就喜歡做手工,后來接觸到繡塑布偶技藝,這為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王菊說。
今年春節(jié)期間,王菊也沒有閑著,受邀帶著自己的繡塑布偶作品進行展示。在紅山農(nóng)場紅星路社區(qū)會議室里,不斷有居民前來欣賞繡塑布偶作品。
“《轉場》還原了我家轉場時的場景。”“《光陰》里的房屋布局,和我小時候家里一模一樣。”
聽著居民們的話語,王菊感覺自己的付出沒有白費,也讓忙于照顧家人的她有了繼續(xù)堅持下去的動力。
今年45歲的王菊是當?shù)仡H有名氣的手藝人。小時候,看著母親變魔術般把大大小小的花布縫成她和妹妹的漂亮衣裙,就迷上了針線活兒。但她從未想過把針線活變成藝術品。
2018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單秀梅受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資助,舉辦新疆繡塑布偶藝術創(chuàng)作人才培訓班,傳承她獨創(chuàng)的繡塑布偶藝術,王菊有幸成為學員。
培訓班上,頗有藝術天賦的王菊引起單秀梅的注意,被其收為弟子。
繡塑布偶工藝是單秀梅獨創(chuàng)的一門新手藝,所用材質(zhì)主要是棉花和布料。其用刺繡技法在高彈性材料PP棉制成的胎體上,塑造出布偶的五官,再搭配有新疆風情的服飾、道具等制作出布偶。這種刺繡與雕塑相結合的技法稱為繡塑工藝。
從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單秀梅一直從事繡塑布偶創(chuàng)作。如今,其作品已成為新疆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
在單秀梅的指導下,2018年10月,王菊完成自己的第一幅繡塑布偶作品《轉場》。
作品中,男女老幼一家5口人騎著馬,趕著羊和駱駝,浩浩蕩蕩行進在轉場路上,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撲面而來。栩栩如生的場景,讓每個看到作品的人都仿佛置身其中。
王菊說,她從小生活在紅山農(nóng)場,很熟悉當?shù)啬撩竦纳睿髌返撵`感就來自于此。
而這件作品,也在第十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手工藝精品博覽會上獲得“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銀獎。
來自老師和大眾的肯定,讓王菊逐漸堅定了創(chuàng)作方向?!八囆g源自生活,發(fā)生在我身邊的人和事,就是我創(chuàng)作的源泉?!蓖蹙照f。
眼下,王菊正在制作一幅以屯墾戍邊為主題的作品。為了能制作好這件作品,她翻看了很多老照片,并查閱了相關資料。
“我從小生活在團場,聽著老軍墾的故事長大。我希望能將老一輩兵團人不怕困難、勇于奉獻的精神展現(xiàn)給更多人,通過作品講好兵團故事,弘揚兵團精神?!蓖蹙照f。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標簽: 紅山農(nóng)場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