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搖晃的火車上,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王成抓緊時間,寫下一封寄給妹妹的家書。他是千萬抗美援朝戰士的一員,是義無反顧走上戰場保家衛國的英雄,也是心中記掛親人的兒子和兄長。7月27日至29日,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創作演出的大型話劇《英雄兒女》登臺國家大劇院,再度引領觀眾回望那段炙熱洶涌的崢嶸歲月。首演于2022年的話劇《英雄兒女》由喻榮軍編劇,胡宗琪執導,那樹楓任舞美設計。它取材自巴金小說《團圓》以及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同名電影,講述了志愿軍戰士王成、王芳兄妹相繼奔赴抗美援朝戰場英勇戰斗的故事。那些感動了數代人的家喻戶曉的片段,在話劇中同樣被一一展現,比如,電影里王成高喊“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情景是銘刻在影史中的經典鏡頭,話劇中,王成犧牲一刻的定格也掀起了全劇的最高潮;隨電影傳唱了幾十年的《英雄贊歌》也回響在話劇舞臺上,熟悉且充滿力量的旋律喚起了觀眾的無限共鳴。
為了進一步增強話劇《英雄兒女》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創作之初,主創團隊曾多次前往上海中國人民志愿軍紀念館和龍華烈士陵園采風,采訪多位老戰士,基于真實歷史反復打磨劇本。演員則經過了軍訓、快板、京韻大鼓、朝鮮族長鼓舞等訓練,不斷靠近角色和作品的時代氛圍。而相較于原著小說與電影,話劇《英雄兒女》在人物的情感上著墨更多,無論是王成、王芳的兄妹之情,王復標、王文清守諾必踐的君子之交,還是硝煙里同生共死的戰友之義、堅守不退的家國之責,都透過麥朵、劉炫銳、呂梁、符沖、劉鵬等演員的表演有著分量頗重的展現,爆發出了相當強烈的感染力。在人物塑造上,話劇《英雄兒女》很注重不讓英雄成為紙片式的光輝符號,他們有牽掛有不舍,要承受著戰友親人逝去的悲痛繼續戰斗。正是英雄有著讓普通人共情的柔軟一面,他們的勇敢和犧牲才尤其顯得珍貴和震撼。
舞臺呈現方面,不久前,上話的另一部作品《覺醒年代》在國家大劇院演出時,精致優良的舞美便頗受好評,《英雄兒女》也延續了這種風格。兩片6米高的信紙碎片串聯起前線與后方的親情故事,3座蜿蜒曲折的高臺、6組來回切換的小場景在演出中來回移動組合成各種戰地造型,數十名演員衣染炮灰,穿梭于戰火焦灼下的坑道、指揮部、醫院等崎嶇險地,運用流動的表演支點確保劇情中故事敘述的連貫性,讓戲劇節奏更加簡潔,也極致凸顯了戰爭的激烈殘酷和志愿軍英雄的不朽形象。
(尹雪峰/攝)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