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月球科研樣品信息上線發布
目前,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第六批科研樣品已完成準備工作,現將相關信息上線發布。公眾可通過訪問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網www.clep.org.cn,進入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數據與樣品發布系統,獲取有關信息,進行科研樣品申請。
【資料圖】
抑郁?失眠?日本團隊開始構建新冠后遺癥數據庫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關于新冠病毒感染癥后遺癥中的抑郁、失眠等精神性癥狀,日本國立精神?神經醫療研究中心等的研究團隊于近日,開始致力于構建管理信息的數據庫。該團隊將分析血液檢測、腦部影像、病情發展等的數據,探索發病原因和治療方法。目前正在網上呼吁曾被感染者參加研究。
2023國考筆試放榜,面試人員名單將統一公布
15日,2023年度國考筆試成績和分數線公布,考生可在國家公務員局網站專題網頁查詢。據國家公務員局介紹,將根據各職位規定的面試比例,按照筆試成績從高到低的順序,確定各職位參加面試的人員名單,未達到規定面試比例的部分職位,將組織公開調劑。
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成立
今天(3月15日),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成立。研究院以“面向國家需求、引領科學前沿”為宗旨,突出北大特色和重點,圍繞氣候治理政策體系構建、降碳與污染治理、能源與產業結構轉型等國家“雙碳”戰略需求,建立數據庫與模型模擬平臺、產學研融合交叉平臺和碳中和智庫平臺,凝聚高端人才隊伍,開展氣候變化與碳循環、碳中和與氣候環境協同效應、零排負排關鍵技術、能源系統工程、經濟政策與管理、氣候立法與全球氣候治理等研究。合力攻關解決國家“雙碳”戰略需求中的基礎科學問題、關鍵技術難題和全球氣候治理與低碳轉型國際合作中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引領“雙碳”科學基礎、工程技術、政策與治理等領域學科發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雙碳”創新研究高地,推進“雙碳”高層次人才培養,形成國家“雙碳”決策思想庫和國際碳中和學術交流合作中心,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重大科技支撐和高水平決策支撐。
重科院與重慶醫保局共建智慧醫保重點實驗室
3月14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與重慶市醫療保障局、重慶藥品交易所在重科智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智慧醫保、數字健康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根據合作目標和內容,雙方將深入踐行數字中國戰略,圍繞醫保數字化改革發展,聚焦智慧醫保建設要求,充分依托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的技術優勢,探索信息化新技術在醫保、醫藥領域的創新應用,著力在創新研究、智庫建設、人才培養、產品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等多方面開展協作。
2023年中國(大連)新賽道大會舉行
3月15日,由大連市政府、遼寧省科技廳指導,金普新區管委會、長城戰略咨詢主辦的“2023年中國(大連)新賽道大會”在大連金普新區舉行。會上,大連金普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于洋發布《大連金普新區瞪羚企業發展報告》,解讀了“東北瞪羚第一區”新物種企業培育和高質量發展經驗。同時還發布了“金普新區2022新晉瞪羚榜單”及扶持新物種成長的金普新區“新物種十二條”政策。長城戰略咨詢副總經理王志輝對外發布《中國新賽道2022“制造+”專題報告》,全面展示我國“制造+”新賽道圖景。
數字碳中和聯合實驗室成立:開展“雙碳”技術攻關與創新
2023年3月13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42家國家科研機構、知名高校、行業協會、領軍企業和金融機構共同組建的“數字碳中和聯合實驗室”在北京正式成立。工信部節能司和通信司、生態環境部氣候司有關負責人,生態環境、城建、交通、冶金、石化、煤炭、紡織、食品、信息通信等領域科研機構、高校、行業協會等組成單位領導專家出席聯合實驗室成立大會。
再添發展“新引擎” 青海黃南新建首座330千伏變電站
3月14日,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新建的第一座330千伏變電站——同仁330千伏變電站內,國網青海超高壓公司變電運檢人員正開展新設備驗收和生產準備工作。該工程全面投運后,將進一步補強大電網結構,提升黃南地區電網供電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時滿足后期西成鐵路牽引站的供電需求,并對促進當地新能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支撐黃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我國研發仿生納米遞氧系統,或助力腦卒中救治
15日,中國專家攜手研制了一種仿生納米遞氧系統(MFP),可用于促進腦卒中患者缺血再灌注治療,有望延長血管再通治療的時間窗。復旦大學藥學院沙先誼教授團隊、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趙靜主任團隊和復旦大學藥學院張志文研究員團隊攜手獲得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材料學領域權威期刊《先進材料》上。
鄧子新團隊合作揭示聚酮合酶C-N鍵形成機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子新團隊合作于《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發表題為 “聚酮合酶的碳-氮鍵形成”(C-N bond formation by a polyketide synthase)的研究論文。上海交大博士后王嘉良、上海佶凱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汪小杰、上海交大碩士李希希、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孔亮亮、上海交大碩士生杜澤乾和博士生李丹丹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大林雙君教授、石婷研究員、鄧子新教授、汪志軍副研究員和梁晶丹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臭氧污染可能影響果蠅吸引伴侶或認知異性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認為,暴露于臭氧污染可能會破壞果蠅在空氣中傳播的信息素,干擾它們吸引伴侶或認知異性果蠅的能力。這項發現凸顯了人類活動對昆蟲種群的又一可能威脅。
睡眠不足或減弱抗體對疫苗反應
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法國國立衛生與醫學研究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在疫苗接種前后的幾天里每晚睡眠時間少于6小時的人抗體反應遲鈍。這表明,在免疫接種前努力促進健康的睡眠時間或是提高疫苗有效性的一種簡單方法。該研究發表在13日的《當代生物學》雜志上。
一種可能啟動地球生命的物質確定
3月14日,美國羅格斯大學的一個致力于探明新陳代謝原始起源的科學家團隊,已確定了一種關鍵蛋白質,其參與為地球原始生命提供動力的核心化學反應。這項最新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研究為尋找地外生命提供了新線索。
新型碳點材料實現活細胞內顆粒高分辨成像
14日從安徽大學了解到,該校畢紅教授團隊與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亮副研究員合作,通過從源頭上對碳點材料結構的全新設計,實現了碳點與RNA的特異性結合以及對活細胞內應激顆粒的高分辨成像和動態追蹤。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材料領域國際期刊《先進材料》上。
研究:全球變暖使干旱、強降雨降雪事件更加頻繁
近日,一項新的研究證實,在人為原因導致的氣候變化和地球變暖情況下,干旱、強降雨和洪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確實在更頻繁地發生。3月13日發表在《自然-水》(Nature Water)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過去八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在此期間嚴重干旱和強降雨事件的發生頻率變得更高。同時,全球變暖正在擴大這些極端事件的范圍、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并且比自然氣候模式產生的影響更大。
誰是沖刺式捕食的最小動物?最新研究找到答案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最新發表一篇演化研究論文指出,南極小須鯨或是將沖刺式捕食(lunge feeding)作為一種節能攝食策略的體積最小的動物。該論文介紹,須鯨類使用名為沖刺式捕食的攝食策略,這需要它們疾速吞食大量含獵物的水,并通過它們的鯨須“篩”過濾。這種捕食技巧之所以高效,是因為這些動物的吞食量驚人:一頭80噸的藍鯨能吞下相當于其體重135%的水量。這一捕食策略還能用于小須鯨,而小須鯨是須鯨科(藍鯨也屬于該科)中體積最小的現生鯨魚。一頭成年小須鯨的平均體長為7.7米,而藍鯨的體長約21-24米。
貴州高校研究生將大幅擴招
貴州省政府網站今年2月28日發布了《省人民政府關于調整貴州大學辦學規模的批復》:原則同意將貴州大學“十四五”末辦學規模調整至57000人,其中本科生35000人、研究生22000人(含碩士研究生20000人、博士研究生2000人),請按國家關于高等教育辦學規模的規定和程序完善相關手續。
港科大(廣州)新設碳中和相關學域,將本科招生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宣布,經學校教務委員會正式批準,成立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Carbon Neutrality and Climate Change Thrust,簡稱為CNCC)。培養能夠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能夠抓住新工業革命機遇的下一代領軍人才,并為邁向可持續未來的目標制定技術、制度和政策解決方案。
天津港保稅區企業獲首屆全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一等獎
近日,天津港保稅區企業菲特(天津)檢測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菲特)“菲特智造團隊”在首屆“興智杯”全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生態構建專題賽中取得一等獎闖入全國總決賽,并一舉斬獲全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曾謹言逝世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微信公眾號3月14日早間發布訃告稱,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曾謹言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3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曾謹言教授是我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他長期從事量子力學教學與研究,在原子核結構、量子力學基礎等方向取得諸多傳世成果;在量子力學教學和教材建設、提高我國量子力學教學水平和培養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所著的系列《量子力學》教材成為學界的經典教科書,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年輕學子,至今仍在大中華地區各大學廣泛使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