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三里屯酒吧街整改重建的消息沖上熱搜,一時之間人們紛紛感慨時過境遷,青春不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城市的發展變遷總是會伴隨著商業街的興衰消亡,這不禁讓人想起上海的七浦路。
七浦路商業街,位于魔都的黃金地段——老閘北新靜安、虹口、黃浦三區交界處,是國內有名的服裝批發市場,與廣州十三行、沈陽五愛街等齊名。然而到了今天,曾經單價高達30多萬的6平方小商鋪居然幾乎不要租金,可以想象經營有多慘淡。
而當年有魔都“樓王”之稱的七浦路地產商,也不指望收租度日,早早地將開發眼光投向了新風口——建養老院。
建養老院,到底有什么玄機?
1.養老難?
今年年初,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一組數據引起了不小的騷動:2022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2022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
這是中國人口60年來首次出現下降。與此同時,新生兒數量也創新低——2022年中國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低于2021年的7.52‰。
這不禁讓許多人更加擔心自己的養老問題。
為什么要用“更”?因為這個問題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擔心了。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老齡化的國家。如果按照60歲以上的人占人口數量的10%為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中國是在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的。
老齡化不可怕,日本和很多歐洲國家都已經達到了高度老齡化,在某種層面上來說,這也是經濟發展的一種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老齡化速度快。2001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超過7%,到了2021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僅用了21年的時間步入深度老齡化,遠遠短于法國的126年、英國的46年、德國的40年。
這樣的老齡化速度加上我國的人口基數,就會導致老年人口幾乎是膨脹式發展。根據政府數據,到2025年,中國將有超過3億人年滿60歲;到2050年,這一數字估計將增加到5億。
如同多米諾骨牌一般,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不斷減少的新生兒使老年人口撫養比逐年增長。2021年,老年人口撫養比已經達到了20.8%,預計2050年將突破50%,意味著每兩個年輕人需要撫養一位老人。
而多米諾骨牌的下一環,就是年輕人在外務工,大量人口移民到大城市,能夠照顧老年人的人越來越少,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的增長將弱化家庭養老的功能。
這個時候社會養老的功能就突顯出來。
根據國家統計局,截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5.8萬個,養老服務床位815.9萬張。其中,全國共有注冊登記的養老機構4.0萬個,床位503.6萬張;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1.8萬個,共有床位312.3萬張。
雖然無論是養老機構還是養老床位都在逐年增長,政府也在提倡居家養老,但目前的社會資源遠遠不足以覆蓋目前的老年人口。
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傾注到養老產業中。“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將”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構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
而養老院作為養老機構的重要組成,整個行業將迎來極大的需求。據統計,我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30.5張,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比例為3.05%,低于發達國家5%-7%的比例。
2.養老院是門好生意?
目前,我國養老院運營方式主要包括公辦和民辦,民辦養老院數量略高于公辦。據人民日報文章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國民辦養老機構占比達54.7%,床位數占比達57.6%。
實際上,建養老院也算是近年來民間資本的投資趨勢。不但一些房地產企業紛紛進軍養老機構建設,建了一批豪華型的、超大規模的養老機構,保險公司也開始嘗試直接或間接投資于養老養生項目。
泰康保險專門成立“泰康之家投資有限公司”,用4年左右時間,投入40億元建成全功能、高品質服務的高端養老院——泰康之家。此外,中國人壽、中國人保、合眾人壽都表示出對投資建設養老社區的興趣。中國人壽計劃首期投資約100億元在河北廊坊籌建北方養老社區,在海南籌建南方養老社區。
盡管一直擴建,入住率卻一直不高,甚至呈現波動下降趨勢。截至2020年7月底,已建養老機構床位429.1萬張,收住老年人卻只有214.6萬人,養老床位空置率高達50%。
這是由于長久以來家庭養老的觀念造成的。在“養兒防老”“老有所依”的傳統觀念下,如果能夠自理或基本自理,絕大多數老年人會選擇居家養老。
然而,這種思想也在逐漸轉變。根據2021年底發布的《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報告(2021)》,城市居民愿意選擇居家養老的占52.9%,居家養老意愿占比已明顯下降,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需求比例則提升,分別為26.5%和20.6%。
根本的原因則在于,市面上的養老院難以匹配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希望能夠入住養老院的老人,他們渴求的只是能夠入住進去,有一張養老床位,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養老服務。選擇高端養老機構的人少之又少。
根據官方發布的《關于2022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2022年我國退休職工人均養老金為3158元/月;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391元,相當于人均每月消費支出2532.6元。我國退休職工憑借養老金的領取,只可以覆蓋其日常開銷的。
而高端養老院的收費是在5000元/月及以上,最高可以達到25000元/月;中低端的養老院則集中在2000-5000元/月。這也就導致了面向一般老人的養老院一床難求、高端養老機構大量床位閑置。
在中低端養老院需求增大的同時,護理型養老院也是未來國家支持發展的重要領域。
根據十四五規劃,我國將重點支持新建護理型養老服務設施和照護服務能力改造提升項目。引導地方對普通型床位和護理型床位實行差異化補助,到2025年,全國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
3.銀發經濟
所謂銀發經濟,指的是隨著社會的老齡化而產生的專門為老年人消費服務的產業,可大致分為日用品經濟、保健品經濟和服務類經濟等。養老院就屬于服務類經濟。
作為銀發經濟的一部分,養老院產業的發展,又能帶動其他產業的蓬勃發展。
智能養老產品將迎來巨大的需求市場。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2021年我國養老機構領域智能養老市場規?;驗?.15萬億元,預計2027年我國養老機構領域智能養老市場規模將超過0.4萬億元。
其中,機器人生產、普及、使用有著巨大的空間。
AgeClub根據機器人能夠解決的老年人需求類型進行劃分,將養老機器人主要分為護理機器人、康復機器人和陪伴機器人三大類。
早先,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引進了5名陪伴機器人“保姆”——阿鐵,“機器人養老”已從概念變為現實。
而在未來,護理機器人的應用大勢所趨。
時至今日,護理機器人已廣泛用于日本、歐美等國家的醫院老年康復科、康復中心以及居家、社區等養老場景,可有效地完成各項護理服務工作。而我國也急需其來推動老年護理服務的創新發展。
據《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顯示,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達到18.3%,國家衛健委估計2020年全國失能/半失能老人約為6500萬。
若按照失能老人與護理員5∶1的配置標準推算,我國至少需要1300萬名護理員,但目前我國各類養老服務人員不足50萬人,持證專業護理人員不足2萬人,全國養老服務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而人工成本必然會成為未來中國20-50年的問題。因而想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只依賴專業人才的培養,更需要機器人產業與養老機構產業的高度結合。
目前,我國許多科技企業都紛紛布局研發各種類型的護理機器人,致力于提升養老服務的效率。
科大訊飛曾推出兩款可服務老年人的康護機器人,集“測、診、療、管、陪”于一體,具有體征測量、智能診斷等實用化功能,可實現人體安全看護、環境安全監測、健康閉環管理、精神娛樂陪護等功能。
作為科技、愛君科技、全智看護等公司也陸續開發基于某一項或幾項功能的護理機器人,主要涵蓋日常護理、康復治療、大小便清潔、健康管理等領域。
科技,最終會讓人老有所依。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3-2028年中國智能養老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2】《2023-2028年中國養老院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區域產業對標研究、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1】《任澤平:中國老齡化研究報告2022》,新浪
【2】《養老領域機器人需求愈發迫切,卻為何入局者寥寥?》,機器人大講堂
標簽: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