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全面復工復產的上海,又因為一條消息登上了熱搜。
6月28日,上海市教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做好2022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工作的通知》,公布了最新的高校畢業生落戶政策。
其中明確,在滬各研究所、各高校應屆碩士畢業生不再需要打分,符合當年度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辦法規定的基本條件即可落戶。
(相關資料圖)
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這已經是上海在1個月內第2次放寬落戶標準了。
在6月初的《關于助力復工復產實施人才特殊支持舉措的通知》,上海還放寬了留學人員落戶的條件。
其中提及,對于畢業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取消社會保險費繳費基數和繳費時間要求,全職來本市工作后即可直接申辦落戶;對于畢業于世界排名51-100名的,全職來本市工作并繳納社會保險費滿6個月后可申辦落戶。
而此前,留學人員要均需繳納社保滿6個月才能申辦落戶。
算上2020年開放上交、復旦、同濟、華東師范應屆本科生和應屆博士、“雙一流”應屆碩士直接落戶,2021年開放在5個新城和自貿區新片區就業的上海市應屆研究生畢業生直接落戶,上海已經是3年內第4次放寬落戶政策。
要知道,在此之前,上海一直是“落戶難”聞名的。
2021年,上海全年落戶人數73128人,其中居轉戶,也就是積分落戶僅37684人,以非上海戶籍常住人口1047.9萬人計算,在上海靠積分落戶的概率不到0.03%,比A股中簽率(0.045%)還低。
是什么原因,讓上海這幾年突然急著“搶人”了?
一線城市間,上海不愁人
實際上,在經濟最強的四大一線城市之間,上海是最不愁人才的。
今年5月,智聯招聘發布了《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從性別、年齡、學歷、工資、行業等各因素詳細解析人才分布,并發布了2021年各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指數。
其中,人才吸引力指數是通過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凈流入占比、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等多個綜合數據,加權計算得出的結果。
從結果看,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京,人才吸引力指數連續2年排名第1,上海則位居次席,排在深圳、廣州、杭州等城市之前。
在過去5年間,上海從沒掉出過前3,2017-2019年更是曾連續斬獲第1。
論對于人才的吸引力,上海在國內城市中名列前茅。
另外還要指出,“人才吸引力”只是一個意向性指標,并不代表客觀現實。和指標不同,上海實際上是更多人的現實選擇。
在報告中,2021年,一線城市人才凈流入占比為5.45%,其中上海單城就占了2.1%,高于北京的1.0%,也比深圳(1.4%)、廣州(0.95%)要高。
人才凈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
在一線城市中,深圳和廣州這2座珠三角城市,和上海的人才往來不算太多,主要是在北京、珠三角城市以及國內二線省會之間流動。
對于上海而言,這方面“威脅”最大的還是北京。
有意思的是,雖然1.0%的凈流入率放在一線城市里不算高,甚至比不上杭州這樣的二線城市,但是北京對上海的人才似乎有獨特的吸引力。上海流出人才的第1目的地就是北京,而且比例比其他城市高得多。
至于原因,這部分人多半是奔著高薪去的。根據智聯招聘數據,2021年北京市平均招聘薪酬為12993元/月,為重點城市中最高水平。
不過反過來,上海也在去年代替天津,成為北京人才流出第1目標城市,流出比例達到9.1%。相互流動抵消后,事實上還是有更多人從北京凈流向了上海。
在一線城市的人才爭奪中都能占據優勢,上海為什么還連年加大“搶人”力度呢?
雖然上海競爭得過一線城市,但在二線城市面前卻有些狼狽。長三角經濟圈內的其他核心城市,近年來在人才競爭方面對上海構成了相當強的壓力。
放眼長三角,歷歷皆卷王
首先從全國來看,杭州的勢頭尤為矚目。盡管是二線城市,其人才凈流入占比卻力壓一線城市,2021年1.6%的高流入率僅次于上海。
這個結果還是在上海多次放寬落戶條件下出現的,在此之前的2018-2020年,杭州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2%、1.4%、1.6%,超過四大一線城市。
盡管屢遭調侃,但南京近年人才凈流入占比一直維持0.9%,在二線城市里屬于突出水平;蘇州人才凈流入占比在經歷5年上升后,也在2021年達到0.9%,目前都具有較強的人才吸引力。
回到長三角內部,蘇州、杭州、南京在上海人才流出榜單上排名第2、3、5。而對其各自而言,上海是蘇州最大的人才來源地,是杭州、南京第2大人才來源地,顯然,長三角內部各個重點城市之間的人才競爭相當激烈,甚至比一線城市還激烈。
究其原因,一線城市在產業上各有特色,例如北京的金融產業、上海的設備制造和材料產業、廣州的整車制造產業、深圳的電子信息和半導體產業,相互之間關聯程度不高,影響了人才流動。
一個人想要從廣州跳槽到深圳,首先就要想好,同個行業有沒有那么多機會,自己是不是決定大跨度轉行。
而長三角作為我國相對成熟的產業集聚區域,區域內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分工和合作。
2000年以后,隨著上海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科創中心,加快了制造業向滬杭甬臺溫、滬寧合沿線城市的擴散和再集聚。
根據各省市制造業規模全國占比情況,上海、 浙江最早出現制造業轉移現象,其在2008年之前在全國占比已經開始持續下降,同一時期江蘇和安徽作為產業承接者制造業占比持續上升。
就目前而言,上海已經來到工業化后期,制造業在經歷一波整體外移后,開始趨于穩定;
浙江一邊承接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其本身的一部分技術密集型產業也開始外移;
江蘇以承接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同時也承接一部分資本和勞動密集型產業;
安徽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期,主要承接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部分資本密集型產業。
這種產業跨區域承接和轉移,加強了不同區域間的關聯,也使得人才在不同城市相近行業之間“跳槽”的機會更多。一個人如果想從上海的整車制造業跳槽到周邊的配套產業,難度并不會很高。
但這同時也意味著,一旦有城市想要通過擴張產業布局來獲得經濟效益,就很容易和區域內其他城市產生競爭和沖突。
這是現實中正在發生的事。
研究顯示,在長三角城市中,上海僅與南京、安慶、池州、銅陵等4個城市間的分工專業化系數在上升,與其余22個城市間的分工專業化系數在下降;杭州、南京分別與與其余18個城市的分工專業化系數出現下降。
早在10年前就有人統計過,在長三角城市中,有11個同時將汽車選為主導產業,選擇石化
的有8個,選擇通信的有12個。
當時,長三角集成電路產業的同構率已經達到35%,納米材料為48%,計算機網絡為59%,軟件產業更是高達74%。
這其中固然有部分產業鏈融合程度提高,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分工轉型,導致大類行業結構相似的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也加劇上海“搶人”和“被搶”的壓力。
2019年,杭州市放寬落戶條件,全日制大學專科(含高職)以上人才在杭州工作并繳納社會保險的可直接落戶;
2020年,蘇州出臺人才落戶新政正式,全日制本科可以直接落戶,大專繳納6個月社保可以落戶;
去年,南京全面放寬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區城鎮地區落戶限制,不再有年齡和學歷限制,同時還放寬積分落戶,并聲稱要實現和其他城市居住和社保繳納年限互認。
而在未來,其激烈程度可能還要上升。
從長三角各省發布的產業布局方案來看,四省都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和智能汽車等行業作為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
而各個城市中,爭奪汽車、石化、通信作為重點產業的傳統依然得到了保留,并且還增加了新能源汽車、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新的焦點。
在這種情況下,上海接連發布的“搶人”政策,也觸動了區域內其他城市的敏感神經。
幾乎和上海落戶新政同時,杭州市政府也發布了《全日制本科和碩士學歷人才落戶政策》,規定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碩士研究生、2017年后錄取的符合條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畢業兩年內可“先落戶后就業”。
相較于去年10月發布的落戶政策——博士研究生55周歲以下的可享受“先落戶后就業”,杭州這輪新政做出了相當大力度的加碼。
顯然,在這樣的競爭壓力下,長三角城市誰也不敢松懈,這輪“搶人”還沒完!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2-2027年智能制造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2]《2022-202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3]《2022-2027年中國大健康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1]《2022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京滬深居前三》,黃河新聞網
[2]《長三角經濟三強城市為何半個月內相繼放寬人才落戶?》,天目新聞
[3]《長三角產業發展:從惡性競爭到一體化分工發展》,楊德才
[4]《新發展格局下長三角地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基于產業分工合作的視角》,潘彪,黃征學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