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英語、漢語、匈牙利語和祖魯語,說不同語言的人,在聲音和形狀之間建立了相同的聯系。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對“bouba-kiki效應(波巴/奇奇效應)”進行了大規模的跨文化測試,研究發現人們會將虛構詞“bouba”與圓形聯系起來,“kiki”與尖刺形狀聯系起來。
研究人員調查了917名語言使用者,其中包括了9個語系和10個書寫系統的25種不同語言。他們發現這種影響的存在,與一個人所說的語言或他們使用的書寫系統無關,無論是羅馬字母(A、B、C)、希臘字母(alpha、beta、gamma)還是漢字(北、方、話)。
這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發聲,可能在全球構成創建新詞的基礎,例如在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詞。
研究者表示,結果表明,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表現出波巴/奇奇效應,包括講各種語言的人,無論他們使用何種書寫系統。我們的祖先是可以利用語音和視覺特性之間的聯系來創造一些最早的口語。幾千年后的今天,英文單詞balloon的圓潤感可能不僅僅是巧合。
此外,在"kiki"中發出刺耳的"k"聲音可能會被認為類似于尖刺形狀的尖點,而在"bouba"中間發出的拉長"ooo"聲音可能會讓人聯想到松軟的邊緣或更圓的形狀。
此外,至少在羅馬字母表中,kiki中的字母比bouba中更圓潤的字母在視覺上更尖。
在這項研究中,該團隊對講25種語言的參與者進行了在線測試——阿爾巴尼亞語、亞美尼亞語、丹麥語、英語、德語、瑞典語、希臘語、波斯語、法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西班牙語、波蘭語、俄語、日語、格魯吉亞語、韓語、祖魯語、漢語普通話、泰語、土耳其語、愛沙尼亞語、芬蘭語和匈牙利語。
結果顯示,全球71.1%的參與者(917人中的652人)將“bouba”與圓形相匹配,“kiki”與尖刺相匹配。這種效果在日語、瑞典語、韓語和英語中最強,但在羅馬尼亞語、普通話、土耳其語和阿爾巴尼亞語中最弱。
這項研究表明,這種影響源于“根深蒂固的人類能力”,將語音與視覺特性聯系起來,而不僅僅是說英語的怪癖,或其他語言的習慣。
題為The bouba/kiki effect is robust across cultures and writing systems的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匯刊B》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tb.2020.0390
標簽: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