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其中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是最常見的亞型。全世界每年約有30萬人死于食管癌。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各國差異很大。我國是世界上食管癌高發地區之一,每年平均病死約15萬人。食管癌典型的癥狀為進行性咽下困難,先是難咽干的食物,繼而是半流質食物,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
ESCC在不同地區的發病率有很大的差異,總體上高收入國家的發病率要遠低于低收入國家,我國山西省就是高發病率地區。
盡管許多的流行病學研究已經發現一些生活習慣(吸煙、飲酒)和環境因素(空氣污染)是ESCC的風險因素,但這無法完全解釋在全球不同地區之間存在的發病率差異,科學家們猜測存在一種未知的外部風險因素在起作用。
為了弄清楚這種外部因素的真面目,近日,由英國桑格研究所的Michael R. Stratton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遺傳學》期刊發表了研究成果。
Michael R. Stratton團隊選擇了8個國家的552個ESCC病例,包括了5個高發病率地區(伊朗格勒斯坦178例、肯尼亞68例、坦桑尼亞35例、馬拉維59例、中國山西138例)和三個低發病率地區(巴西30例、日本37例、英國7例),并對他們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病例的基因組突變譜是相似的,只有一些特定的突變特征有地區間的差異(或許與生活習慣有關),而這些有差異的突變特征也大部分有已知的誘變因素(如與飲酒有關)。
總的來講,研究體現出腫瘤突變特征分析在發現相關的環境風險中的局限性,因為盡管不同地區的ESCC病例基因組突變特征相似,卻仍然不能排除存在未知的能影響發病率的環境風險因素。
該研究論文題為"Mutational signatures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from eight countries with varying incidence",已發表《自然·遺傳學》期刊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1-009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