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全球變暖導致昆蟲多樣性急劇性下降。那么,在以前的地球上,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嗎?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深入研究二疊紀末大滅絕前后森林變化與甲蟲演化的關系,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見解。
科學家通過對早二疊世至中三疊世甲蟲的分類多樣性、形態歧異度、系統發育和生態習性的綜合分析,重建了甲蟲的早期演化歷史。研究發現,大滅絕事件(特別是去森林化)明顯影響了甲蟲的早期演化歷程。
研究表明,隨著早、中二疊世甲蟲干群的輻射,其多樣性與形態歧異度同步增加。在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后,早三疊世的甲蟲蛀食性干群近乎完全滅絕,多樣性、形態歧異度皆明顯降低。早三疊世蛀食性甲蟲化石記錄的空白與森林生態系統的崩潰時間(即無煤期)大致吻合,表明蛀食性甲蟲的滅絕可能源于去森林化作用所造成的棲息環境的消失。中三疊世甲蟲類群明顯恢復,新的蛀食性甲蟲類群再次廣泛出現,這也與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時間相一致。
現代自然界中,昆蟲在陸地碳循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儲庫,植食性昆蟲通過分解木質組織,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返回于大氣?,F今昆蟲對森林枯木分解貢獻率平均為29%。甚至在短時間內,植食性甲蟲的爆發足以讓森林從碳匯轉變為碳源。
當今,人類造成的全球變暖與毀林事件導致森林昆蟲多樣性不斷下降,與二疊紀末期滅絕事件十分相似。此項研究,或許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未來昆蟲將如何響應全球氣候的變化。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