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發現,大型鯨魚的食量至少是以前認為的三倍,這一發現突出了它們在保持海洋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這項研究11月4日發表在同行評議的《自然》雜志上,解釋為什么消滅地球上數百萬只巨型鯨魚對海洋環境的破壞巨大。
兩位科學家說,重建鯨魚種群可以為海洋環境帶來奇跡,甚至可能有助于補充不斷減少的魚類種群。
從1900年到1970年,工業捕鯨在南極洲周圍消滅了大約150萬頭大鯨魚。地球上最大的鯨魚物種被系統獵殺,其豐度可能減少70%以上。在1900年還活著的藍鯨中,99%在1960年消失了。
70年代的科學家們曾認為,沒有鯨魚捕食,磷蝦和魚類的數量會爆炸式增長,其他捕食者會因為填補食物鏈的空白而茁壯成長。
但事實并非如此。生態系統從未反彈過。
在隨后的50年里,磷蝦數量出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下滑,而且今天仍是如此。在鯨魚被殺死最多的地區,磷蝦生物量的下降幅度最大。
這種“磷蝦悖論”讓科學家們困惑不已。
要了解大型鯨魚的進食方式非常困難,它們不能被圈養,而且它們在水面下深處進食。負責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開發了傳感器,可以在鯨魚吃魚和磷蝦的時候檢測到它們。
這些傳感器用吸盤粘在鯨魚身上,被用來追蹤南極洲周圍的南大洋中7個不同種類的321頭須鯨。
利用這項技術,科學家們發現鯨魚的進食次數比以前認為的要多三倍或更多。這意味著僅南大洋捕鯨前的種群每年就會吃掉大約4億公噸磷蝦,遠遠多于之前的假設。
這也是今天南極洲的磷蝦總量的兩倍。
這意味著鯨魚會產生更多富含鐵的便便,這一事實解釋了它們被殺時環境破壞的嚴重性。這些鯨魚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充當著關鍵的營養物質回收者。當鯨魚進食和排便時,它們將鐵重新分配到海洋。這使得鐵可用于浮游植物,即沒有營養物質就無法生長的小藻類。這些藻類反過來被磷蝦吃掉,而磷蝦又會被鯨魚吃掉了。
如果沒有鯨魚,很大一部分鐵會落入海底,離開生態系統。
由于鯨魚在生態系統中扮演中非常關鍵的角色,在南大洋和其他大洋中重建鯨魚的數量將有利于海洋環境。
科學家說,如今的捕鯨活動對世界上的鯨魚種群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與過去相比,其規模非常小。但還有數十萬只被人類意外殺死,要么被船只撞到,要么被漁具卡住。
小知識:
根據《加拿大動物學期刊》于2003年刊出的研究指出,長至18公尺、重量可高達4萬5千公斤的塞鯨,每日有627公升的估計尿量。可長至26公尺、重達72575公斤的長須鯨每天則有974公升的驚人尿量,相等于一個人類連續尿上三年!
該研究論文題為"Big whales eat 3 times as much as previously thought, which means killing them for food and blubber is even more harmful to the environment",已發表在Business Insider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study-whales-eat-thought-crucial-environment-2021-11?r=US&I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