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天生就喪失聽力,還有些人則是因為年齡的增長或是長期接觸噪音而造成的。當內耳內的毛細胞停止工作時,就無法逆轉這種損傷。目前,治療僅限于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但是,這些設備往往需要外部電源,并且很難正確放大語音以便用戶理解。
為了模擬健康的耳蝸細毛,從而使大腦能夠將電脈沖識別為聲音,科學家研發出了一種導電膜。當這種膜植入人耳內,它可以將聲波轉換為匹配的電信號,而無需外部電源。
在測試中,與原始聚合物相比,納米顆粒和聚合物之間的接觸使膜的電輸出增加了55%。當他們將薄膜夾在兩個薄金屬網格之間時,聲學傳感裝置產生了170赫茲的最大電信號,這個頻率在大多數成年人的聲音范圍內。
然后,研究人員將該設備植入模型耳內并播放音樂文件。他們記錄了電輸出并將其轉換為新的音頻文件,該文件與原始版本具有很強的相似性。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自供電助聽設備對聽到的大多數聲音保持高度敏感。
該研究論文題為“Acoustic Core–Shell Resonance Harvester for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Cochlea Based on the Piezo-Triboelectric Effect”,已發表在《納米技術》期刊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1c0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