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少年說》關注度持續走高,前幾期節目中,抑郁癥少女勇敢地對媽媽說出了對不起,“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籃球爺爺激情的講述振奮人心,3月29日晚播出的節目中,南昌市第二中學兩個在學習中你追我趕的學霸隔空喊話,表達希望兩人有機會要多多溝通。
細看每一集《少年說》,不難發現那些穿著一樣校服,看上去都元氣滿滿的青少年心中,各自有各自的煩惱憂愁,而這些心結的共性大部分來自于人際關系:同學、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盡管他們表達的是成年人世界中“不值一提”的問題,但細想下來,不同的引導方式,會給青少年在長大成人后帶來大相徑庭的影響。
舉例來說,3月29日的節目中,初二小學霸吐槽自己的好友太努力,好友小學霸則隔空相約下次考試比拼成績,這樣的友誼與競爭心態,會幫助他們在學習中相互促進。但另一方面,競爭就有輸贏,落后的一方如何去面對這樣的結果,如何把眼前的輸贏只看成階段性的總結,如何去調整之后與好友相處的心態,都將成為他們長大成人后,在社會競爭壓力下,解決問題的“慣性思維”。就像點評嘉賓陳銘所說,競爭不僅是壓力,也是動力。于個人而言,《少年說》傳達了青少年學習正確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這些可能與他們眼前的學習成績一樣重要。
因為學業偏科,50余本日記被父親撕掉,少女含淚向父親提問,而父親的真情回應,每一句話讓少女感動落淚;吐槽爺爺拉二胡打擾自己學習的少年,在現場聽到爺爺的演奏后,若有所思;對奶奶節儉生活方式不滿的少女與奶奶互動交流不同的生活態度……在每一個青少年大聲講述的背后,是他們剛開始接觸社會后的不理解給他們內心帶來的困惑。
人往往在為人父母后,才會切身理解父母的苦衷,對于大部分以我為中心的青少年而言,由于不理解,現實中溝通失靈造成家庭矛盾、沖突以及更嚴重事件的例子比比皆是,也有很多青少年由于與原生家庭無法達成互相諒解,而影響整個心理成長。
而在《少年說》中,青少年與他(她)心目中那個重要的人,可以平等對話和換位思考,是一個解決青少年問題心理的有效途徑,沒有自上而下的教訓和強勢灌輸,當一個青少年能夠理解或者試圖理解自己對面那個人的行為時,他就已經開始在學習換位思考,隨之而來的共情與體諒,也將逐漸在他們的心中落地生根。邱偉
標簽: 少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