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風景線】
中國教育報記者 蔣夫爾
(資料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援疆省市選派一批又一批干部教師,投入專門教育資金,實施教育援疆項目建設……”日前,記者翻開這份教育援疆工作10年“成績單”,一組組生動畫面躍然眼前,這不僅僅是一個個生動畫面,這背后是一份份沉甸甸的大愛,這一份份大愛灑滿天山南北的一個個校園。
10年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深圳市19個援疆省市,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30余所承擔對口援疆任務的高水平大學集聚各方資源,為新疆教育高質量發(fā)展貢獻著持續(xù)不斷的強大力量。
教育援疆
為新疆學校帶來新面貌
“這是湖北省援建的樓,那是湖北省援建的智慧教室,短短10年,變化真大。”走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校園里,和10年前相比,記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這里的設施越來越現代化了。孩子們在環(huán)境一流的校園里學習生活、快樂成長,這份幸福里少不了湖北省的慷慨援助。
2013年以來,湖北省投入教育援疆資金在博州實施多個教育建設項目,極大改善了這里學校的基礎設施條件。其中,教育信息化項目建成的錄播室,使學校智慧化校園建設水平的提升,推動了湖北省和博州兩地信息互聯(lián)互通,實現線上教育資源庫多元共享。
“一根網線把我和湖北的好朋友連在了一起,我們經常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成長。”博樂市第一小學學生薩日娜說,“我們還見面交流,互贈禮物,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走在和田地區(qū)的校園里,這里的學校校名吸引著記者的眼睛: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學、墨玉縣北京一貫制學校,一聽校名就知道,這里是北京市的對口支援所在地。
10年來,北京市投入資金著力改善和田地區(qū)的辦學條件。投入專門資金,打造“互聯(lián)網+教育”優(yōu)質教育資源平臺,實現了全國優(yōu)質教育資源在和田地區(qū)落地生根。
“河北省把教育援疆作為‘特別重要的任務,擺在特別重要的位置’,目前,已投入援助基建項目資金建設一批基建項目,為全州新建13所幼兒園,新增3000多個學位,新增校舍極大改善了全州辦學條件。”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黨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巴州教育局黨組書記、副局長王軍說。
2013年以來,河南省援助哈密市實施一批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新增的校舍為學生提供了良好學習環(huán)境。遼寧省投入援疆資金援建塔城地區(qū)多個教育信息化項目,加快該地區(qū)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實現寬帶網絡全覆蓋。江蘇省對口支援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建設教育援疆項目多個,項目的實施極大改善了該州的辦學條件,為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
數據會說話。翻開教育援疆“成績單”,第七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援疆省市投入資金建設的喀什理工職業(yè)技術學院、豫哈實驗學校、阿圖什市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等多個教育援疆項目先后在全疆各地建成。一批又一批項目的實施,有效改善了全疆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條件,為進一步縮小新疆城鄉(xiāng)、區(qū)域、學校、群體之間教育的差距,推動新疆教育向優(yōu)質均衡邁進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全國130多所高水平大學對口支援13所新疆本科高校。2013年以來,以清華大學為組長單位的15所高校,采取“一對一”“多對一”方式對口支援新疆大學學科建設,助推新疆大學各項事業(yè)取得一系列新突破、新進展、新成效。新疆醫(yī)科大學累計選派多名骨干教師和干部前往對口支援高校進修學習,通過柔性引才項目引進多位專家學者。
第七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對口支援高校與新疆高校簽署二級學院、學科對口支援協(xié)議多份,建設二級學院和學科多個,共建科研平臺50多個。強基礎、補短板、優(yōu)結構,兄弟手拉手,發(fā)展上水平,新疆高校人才培養(yǎng)水平不斷提高有了源源不斷的推動力。
“組團式”援疆
讓新疆教育“軟件”強起來
“10年來,山東省、上海市、廣東省、深圳市對口援助喀什地區(qū),組建的多個專業(yè)團隊的教育專家到校指導,培訓培養(yǎng)本地教師。舉辦講座報告或示范教學,共享精品課程資源。”喀什地區(qū)教育局黨組書記楊衛(wèi)說,“援疆團隊發(fā)揮‘組團式’援疆優(yōu)勢,通過示范帶教、師徒結對、培訓講座等形式,有效提高了學校教師專業(yè)水平。”
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參差不齊是制約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為破解這個難題,喀什地區(qū)充分利用四省市教育援疆資源,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和請進來、送出去并重的方式開展名師送教、教學研討和各類培訓活動。楊衛(wèi)告訴記者,一系列培訓活動幫助各縣市各級各類學校學科教師提升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強化了專業(yè)知識、更新了教育理念,推動了教師隊伍素質能力整體提升。
阿克蘇地區(qū)深知援疆教師資源的寶貴,下大力氣統(tǒng)籌中組部、教育部、柔性援疆、銀齡計劃等多渠道選派的援疆教師資源,堅持“好鋼用在刀刃上”,形成全地區(qū)教育人才“大組團”援疆格局。浙江省10年間選派了多名骨干教師到阿克蘇地區(qū)援疆,經過阿克蘇地區(qū)的整合,構建起了從幼兒園到大學、從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的“全鏈式”組團教育援疆模式。
10年來,阿克蘇地區(qū)堅持需求導向、精準選派、優(yōu)化結構,實現了學科全覆蓋,可謂把援疆教師資源作用最大化。重點打造阿克蘇教育學院、阿克蘇職業(yè)技術學院兩個教師培訓基地,連續(xù)投入援疆資金用于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通過師徒結對、送教幫扶、“同課異構”、名師工作室等形式,援疆教師助力阿克蘇培養(yǎng)一支帶不走的“四有”好教師團隊。多名浙江援疆教師與阿克蘇當地教師結成“一對一”“一對多”對子,成立了70余個名師工作室,開展傳幫帶活動。
2018年8月,湖北省襄陽市第五中學教師馬治文組團帶隊來到博州精河縣高級中學任副校長,后來因工作突出,被任命為學校黨支部書記。2021年6月,馬治文完成援疆任務回到湖北襄陽,在精河縣委、縣政府的反復請求下,馬治文再次帶著團隊來到精河縣支教。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像馬治文這樣的教師還有很多,他們把援疆的責任和使命扛在肩上,為新疆教育奉獻自己的力量。
依托中國礦業(yè)大學等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的優(yōu)勢學科和科研團隊,新疆工程學院與援疆高校共同打造“新疆工程學院援疆高校西部能源發(fā)展研究院”及25個研究所,調動各方資源,建設援疆干部人才科研創(chuàng)新平臺,積極推動學校及援疆高校科研成果落地新疆。
“組團式”援疆讓新疆教師隊伍這個“軟件”強了起來。10年來,一大批援疆教師奔赴天山南北教學一線,上講臺、教知識,傳經驗、帶隊伍,為新疆教育發(fā)展傾注了智慧和汗水,為新疆教師隊伍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百校結對”工程、“領雁工程”、“玉蘭工程”、“青藍工程”等教師素質提升工程深入實施。
當前,援疆省市搭建的多個師資培養(yǎng)基地,一批名師工作室全面發(fā)力,一大批當地教師從教育教學理念到授課講學方法,從教學能力到科研水平,都得到了快速提升。與此同時,援疆教師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堅持開展送教下鄉(xiāng)、區(qū)域性教研、結對幫扶等教研活動培訓教師,努力為新疆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文化潤疆
搭建師生交往交流交融“連心橋”
走進吐魯番市的校園,說起對口支援,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紅石榴”。這個“紅石榴”是什么呢?
原來,師生口中的“紅石榴”,是湖南省教育援疆團隊于2021年9月建成的“紅石榴”湘吐同心平臺。這個平臺像一個“連心橋”,在吐魯番和湖南省的師生之間搭建起了一個交往交流交融的暢通渠道。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這個平臺已注冊“紅石榴”·“1+1”湘吐同心工作室81個,開展湖南省和吐魯番同心共建活動。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短短一年多時間,兩地師生的交流互動有多熱烈。
北京市與和田地區(qū)開展“手拉手”學校結對子活動,實施文化潤疆,架起交往交流交融“連心橋”,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江蘇省徐州市援疆團隊積極拓展“六個一”,即互寄一封書信、互送一張賀卡、共讀一本書、同做一次家務、同唱一次主旋律歌曲、互打一次網絡電話,這些活動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友情。
江蘇和江西的學校與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學校建立結對共建關系,開展“同唱一首歌,同上一堂課”、研學交流等相關活動,促進了各族師生交流融合。江西省以“紅杜鵑”紅色文化進校園為切入點,打造了涵蓋紅杜鵑江西班、紅杜鵑廣場、紅杜鵑社團、紅杜鵑紅色文化校園讀本、紅杜鵑微講堂等項目組成的“紅杜鵑”文化品牌。
在黑龍江、吉林兩省的幫助下,阿勒泰地區(qū)各所中小學與援疆省市結對學校開展“結對”活動。其中特別在“六一”“建隊日”等重要節(jié)慶日集中開展互通書信活動,深受學生歡迎。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各援疆省市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創(chuàng)新開展新疆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紅石榴”“紅杜鵑”“紅色基因鑄魂工程”等品牌先后創(chuàng)辦,紅色思政大課堂、感黨恩教育家校互動、共訪偉人故里等思政教育活動全面展開,愛國主義教育展廳、同心工作室等教育陣地作用不斷凸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顯著提升。
記者了解到,援疆省市和新疆當地學校常態(tài)化開展“手拉手”結對聯(lián)誼活動中,學生們通過各類比賽、互寄書信等形式開展“石榴籽”青少年融情實踐活動。文化潤疆各項活動在天山南北如火如荼地開展,有效促進了各族青少年從小玩在一起、學在一起、成長在一起,讓各族師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