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全媒體記者郭愛兵 通訊員余金林)從教26年,她從沒聽到孩子們叫她一聲“老師”,可她卻用愛叩響了聾啞孩子的無聲世界,讓他們感受到有聲世界的精彩,追尋到自己的光。她,就是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張國琴,也是聽障孩子們最愛的“琴媽媽”。
特校就是我的工作陣地
1997年,張國琴從湖北省特殊教育師范學校畢業,帶著對教師職業的無限憧憬來到市聾啞學校。
(資料圖)
當時的聾啞學校遠離城區,環境簡陋。一棟教學樓,幾排平房宿舍,被一片田野環繞;教室里,除了黑板,僅有幾張陳舊的課桌椅;校內沒有自來水,生活用品要到幾公里外購買。
學校半個月放一次假,老師們或早出晚歸,或以校為家,或想辦法調離。張國琴也有些茫然,可一上課,看到孩子們茅塞頓開的欣喜表情、渴求知識的模樣,她在內心提醒自己:我是一名專業的特教老師,守護這群孩子是我的職責所在,這就是我的工作陣地。
辦法總比困難多
面對重重困難,張國琴想方設法開展教學。沒有教具,她把教材插圖一張張畫下來,并制成拼音卡片、詞語卡片、大字課文。春暖花開,她帶學生到田野里,認識各種農作物和野草野花;冬日暖陽,他們一起在太陽下讀書。
宿舍里沒有熱水,學生們只能用暖水瓶灌熱水。剛入學的孩子只有6歲左右,灌暖水瓶對他們來說太危險了。每天早晨,張國琴就一一收集好暖水瓶,灌好熱水后又送到學生宿舍。有的暖水瓶不保溫,她就自己燒熱水,晚上給孩子們送去,確保每個孩子都能用熱水泡腳,舒舒服服上床睡覺。這樣的習慣,她一直堅持到2010年,聾啞學校搬遷到城區,教學環境得到改善。
千方百計幫學生打好基礎
特校學生個體差異大,有的完全聽不到說不了,有的有少許聽力但口齒不清,有的伴有智力障礙。為了孩子們能得到發展,張國琴采用分層教學,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課堂上學有所獲,體會學習的樂趣。
聽障孩子學習語言困難,對語言沒有感知,更不會運用,比如學習“水”,你僅告訴他們什么是水,遠遠不夠,因為還有“水杯”“喝水”“水滿了”等詞語和句子,沒有老師的幫助,他們無法理解和運用。面對這樣的孩子,張國琴結合教材和學生特點開展教學,用手語、口語配合講解。孩子還不明白的,她就用筆畫出來,用動作演示。學會了記不住的,她就利用晚自習和課余時間,帶著孩子一遍遍寫、反復讀。
雖然困難重重,可張國琴從未放棄過。多年來,她堅持對有聽力和口語基礎的孩子進行語音訓練、朗讀訓練、口語表達訓練。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她把孩子們帶進圖書室,督促其閱讀課外書。每天午飯后,她會來到教室陪讀半小時,風雨無阻。她說:“希望孩子們能養成閱讀的好習慣,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所有付出只為學生成長
特校學生來自全市各地,平時住校,周末放假。每到周五,張國琴就會守在校門口,把孩子們一個個送出校園。
2020年以來,疫情反反復復,幾次中途停課,有的家長沒辦法來接孩子,張老師就騎著電動車一個個送上車。她在班級群里發通知,告知孩子們的離校時間,請家長在孩子到家后回復。直到每個孩子都安全到家,她才能安心。20多年來,這樣的事屢見不鮮。特殊情況時,她還帶孩子回自己家同吃同住。在張國琴心中,孩子們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小方同學很有繪畫天賦,可學校沒有專業的繪畫老師,張國琴就買來繪畫書籍和畫紙,利用課余時間督促他學習素描,鼓勵他參加各種比賽。2021年,小方的冬殘奧會素描作品獲獎并收到國家奧組委寄來的獎品——雪容融,讓全校師生羨慕不已。教師節那天,小方給張老師制作了一張賀卡,上面寫著:“您每天中午叫我去辦公室學素描,希望我畢業后去武漢讀高中,我一定不辜負您的期望,努力學習。”
陪伴是最好的愛
特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張國琴陪伴一屆又一屆學生,看著他們從學童一路成長為青少年。多年相處,張老師成了孩子們最信任的人、最愿意親近的人。
“張老師,我的洗發水用完了。”“張老師,我好像感冒了。”……孩子們有困難就找張老師,張國琴總是竭盡所能幫他們解決。遇到難辦的事,就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出謀劃策、互幫互助。
學生過生日時,喜歡和老師、同學一起過,許愿、唱生日歌、分享蛋糕,還能收到張老師的愛心禮物。
2020年,張國琴因心臟問題住院治療,孩子們十分擔心,特地錄制了一段短視頻祝她早日康復。躺在病床上的張國琴感動得熱淚盈眶,這群懂事的孩子讓她感到特別溫暖和幸福!
馬上又到畢業季了,孩子們都說舍不得離開張老師,舍不得離開學校。張國琴也舍不得,但她告訴孩子們:“成長就是一次一次的遠行。張老師希望你們越來越好,越來越強!我會一直在這里祝福你們。”
編輯:周慧中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