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進行了集團多年未有過的組織架構調整。這或許是自1991年來最大的一次,因為丁世忠本人卸掉了CEO身份,轉給了多年追隨自己的老部下賴世賢和吳永華,他們倆任聯席CEO。
之所以說這是安踏成立32年來,對組織架構調整最為兇猛的一次,不僅僅是CEO位置的調整。
這次最新的調整,除了上市公司公告那些大面的,懶熊體育還得到涉及人員眾多、多部門、多業務的新組織架構,這些不為外界所知的細節與新架構將從今年2月1日正式開始施行。
(相關資料圖)
我提煉以下五點做重點解讀:
第一點,是成立東南亞國際業務部。
這是安踏為東南亞市場單獨成立的事業部,此次任命王華友為東南亞國際業務部負責人。
關注安踏以及體育用品領域的都知道,東南亞市場是打破發展瓶頸的好市場,很多手機品牌也早已開始開拓這一市場。
對于安踏來說,2017年的財報就提到用FILA試水東南亞市場,零售店已經在新加坡落地——在IONORCHARD購物中心開設第一家店。此前的2016年11月,安踏曾簽下在東南亞有號召力的“拳王”帕奎奧,時任安踏品牌高級總監的朱敏捷強調說:“跟帕奎奧簽約,也不光是為了海外市場,也看到在綜訓品類里有一些細分領域逐漸熱起來,比如搏擊,我們需要提前有這樣的布局。”
除了市場因素,東南亞還是閩南人覆蓋率比較高的地區,安踏國際化從這一地區入手并不意外。這次調整后主要負責亞瑪芬IPO的鄭捷,此前提到東南亞市場就稱,之所以看重東南亞,最關鍵的是“閩南文化”。
東南亞單獨成立事業部以及這次組織架構通知排在第一的重要位置,可以想象這個變化與決策能夠給安踏帶來什么,是2023年以及未來幾年有趣的變量。
第二點是成立集團體育市場部。
謝春龍不僅是這個部門的負責人,還負責整個集團的資源開發與運營。更主要的,同時負責駐京公共關系工作,并協同各品牌開展相關機構的團購業務。
“公共關系工作”,類似于安踏的“駐京辦”,單獨處理各種公共關系,很多大公司都會有這個部門。當然,對于長期把總部放在廈門(來自福建晉江、研發在上海)的安踏來說,更需要在北京處理類似事物。
大公司的發展與運營,信息收集與互通非常重要,運營公司到最后,想做到及時決策與大膽下注某項業務或收購,都跟掌握的大量有價值的信息有關。所以,這個“駐京辦”事業部,非常必要,也值得關注。
第三點,是迪桑特與可隆品牌。
如果亞瑪芬體育的目標是盯著IPO,那么,安踏的股價想持續上漲,就必須得在亞瑪芬之外的品牌上繼續高歌猛進。
所以,從這次新的調整就能發現,迪桑特與可隆得到了重視,或者外界需要關注。迪桑特品牌總裁是樂俊,可隆品牌總裁是丁思榕,尤其是丁思榕,這是丁世忠的哥哥丁世家的兒子,另外丁世忠的兒子丁少翔目前在迪桑特任副總裁,他們不管是家族身份還是其他,都必須帶領新品牌向前沖,而只有在2023年獲得更高增長,才能給安踏帶來持續火力,也能分散亞瑪芬體育上市的壓力。當然,這個過程也是鍛煉接班人,檢驗他們的成色。
至少,安踏得做好兩手準備,亞瑪芬上市成與不成,都需要提前布局好。
第四點是丁世忠對高管的任用。
從新的組織架構可以看出來,不管是新的聯席CEO賴世賢與吳永華,還是專業運動品牌群CEO徐陽(同時分管斯潘迪),以及供應鏈與渠道零售方面的任用,都是跟隨自己多年的老部下或戰友。
這可以理解,在丁從0到1的過程,包括去家族化上市、2019年收購亞瑪芬體育,這些老部下不僅僅是參與者、戰斗者還一直是陪伴者,新人想獲得丁的信任,必須得通過一次次戰役的考驗才行。
當然,最近幾年,加入安踏的新職業經理人越來越多,尤其是高管層面,新事業需要新人員,丁是那種最喜歡設定遠大目標、然后去實現的人,所以這次組織架構調整后也能看到最近幾年才加入的人,他們仍然活躍在重要崗位上,而那些名字被弱化的,未來重要性可能也沒那么高了。
第五點是丁世忠卸任集團CEO。
這在懶熊體育1月18日的稿子《安踏人事大變動,瞄準亞瑪芬IPO丨獨家》里簡單寫過的論斷,但當你看到這份新的組織架構后,就應該更明白丁世忠為什么要卸任集團CEO了。
原因很簡單,這次調整他是下了很大決心的,目標一方面是安踏繼續增長,另外就是亞瑪芬要IPO。
既然有了這兩個最重要的事情,其他都要為了目標做一些調整,所以就有了兩位他最信任的聯席CEO以及其他各個品牌與事業部的人員就任,也意味著更多的空間、更大的責任。
不管怎樣,這份新組織架構對安踏公司、對整個體育用品與體育產業市場、整個商業領域等都有著重要意義,而組織架構調整后,也透露出安踏集團在2023年的野心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