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福建省“十四五”規劃提出,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打造“六四五”產業新體系,加大重要產品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提升產業基礎制造和協作配套能力,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與新醫藥、智能化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福建已形成汽車新能源產業、鞋服及材料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先進制造產業等具備優勢的產業鏈供應鏈。當前,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不斷提升我省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的自主性、創新型、安全性和可控性,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開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區域和國際競爭新優勢。為實現上述戰略規劃目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升我省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創新能力。
夯實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創新能力基礎。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實施產業基礎能力提升工程,加強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密切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合作,打通堵點斷點環節,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應急能力和協同能力,一體推進強鏈補鏈延鏈,打造一批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標志性產業鏈。針對產業鏈供應鏈不同環節,差異化培育優質企業,促進大企業做優做強、中小企業做精做細,全面激發市場活力和創新活力。發展高端制造業,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一要加快培育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培育一批占據產業鏈主導地位,具有全球較強競爭力和高成長性的優勢企業,支持企業對標同行業國際先進水平,加強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系統集成能力建設。二要建設一批具有產業鏈供應鏈主導地位,在全國乃至全球有較強競爭力和高成長性的優勢企業,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生態型龍頭企業和“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大力培育扶持高新技術重點企業,支持龍頭企業開展產業鏈上下游垂直整合和跨領域產業鏈橫向拓展。三要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發揮龍頭企業、重點企業牽引帶動作用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主力軍作用,深度整合上下游要素資源,以點帶線、以線擴面,帶動提升上下游中小企業創新協同能力。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創新能力。從福建發展戰略高度對產業鏈供應鏈的布局進行優化重組,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零部件研發制造、系統集成能力建設。攻關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支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研發和推廣應用,推動產業鏈關鍵產品國產化替代,提升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等產業技術基礎發展水平,補齊產業基礎短板和關鍵缺失環節。深入實施品牌質量提升工程,完善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新興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加強標準、計量、專利等體系和能力建設。實施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工程,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向園區集聚,打造布局合理、區域特色明顯的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國家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這類園區,持續深化改革、加強制度創設,強化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創新協同,為產業生態培育提供堅強保障。遵循企業成長規律,運用技術改造專項等資金幫助企業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提升關鍵環節產品質量和可靠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融資暢通能力,支持金融機構針對“鏈主”企業實施“一企一策”,為上下游企業打造“1+N”全方位金融服務方案,保障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創新的資源支持。
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協同創新機制。建立健全福建省內區域協同創新發展一體化機制體制。以福廈泉三市為中心,建設我省科技創新資源統籌服務平臺聯盟,促進各類科技資源的匯聚、開放、共享和開發利用,面向產業鏈供應鏈企業提供智能化、定制化服務,促進科技資源共享及增值。集中優勢資源開展區域產學研科技創新協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積極引進全球知名企業、高校、研究院所、國際科技組織來我省設立分支機構和研發中心,提升創新資源有效共享。抓住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的戰略窗口期,加強與國內先進地區產業協作,深度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顯著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可靠性、不可替代性和國際競爭力。首先,要積極承接新興產業布局和轉移。抓住當前國家引導東部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歷史機遇,持續強化要素保障、完善產業配套、厚植人力資源,建立產業跨地區轉移利益共享合作機制,支持共建產業合作園區,特別是省內區域協調發展區內的產業轉移升級與合作。其次,要完善產業鏈精準招商機制。以開發區為主體,針對產業鏈短板弱項,對照招商圖譜精準招商,推行產業鏈招商、小分隊招商、以商招商、股權招商等方式,盡快集聚一大批優質項目、龍頭企業、高端研發機構,加強省內區域間產業鏈互補合作。再次,要加強全球化產業鏈合作。培植產業鏈供應鏈龍頭企業,發揮其帶頭引領作用,以半導體、信創、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為重點,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協同創新,培育嵌入全球制造業供應鏈的關鍵性拳頭產品。優化完善營商宜商環境,構建協同創新的產業鏈供應鏈生態和配套體系,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核心企業集聚,不斷推進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創新力與現代化水平,促進福建省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
(作者為廈門理工學院教授。本文為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扎實推進福建省區域協調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